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元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經,在助力新質生產力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需要準確把握職業教育與民生的關系,堅持問題導向,運用系統觀念謀劃職業教育改革舉措,以釘釘子精神落實職業教育強國建設任務。
職業教育與民生保障
統一于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原則。職業教育作為“面向人人”的教育,承載著每年1000多萬畢業生和普通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關系著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成色。
職業教育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是民生之源。職業教育作為對接產業最密切、服務經濟最直接的教育類型,在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勞動要素供給和生產力轉化作用。近10年來,職業教育累計培養輸送了6100萬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從業人員中70%以上來自職業學校畢業生,有力保障了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供給,推動了新興生產要素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職業教育在促進就業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200多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處于較高水平,“有人沒活干”與“有活沒人干”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的技術工人、人口結構變化所需要的高素質服務人才持續性短缺,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1.5以上,養老護理員等現代服務人才求人倍率超過3.0。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勞動者觀念已是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進而通過完善收入初次分配兜牢民生底線的重要任務。
職業教育在服務人的全面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的全面發展是最可持續的民生。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單純的就業教育,職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技并修,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注重勞動者勞動素養、職業素養和身心健康的培育。職業教育適應技術革命對勞動者要求的變化,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的終身教育和培訓體系,服務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
厘清職業教育發展難題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著以下困難:
一是吸引力需要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接受職業教育的態度不容樂觀,學生就讀職業院校的意愿整體不足,這與國家強調職業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形成明顯的反差。從職業教育的實踐來看,選擇就讀職業院校往往是學生和家長在競爭普通高中階段和普通高等教育失利后的無奈選擇。究其原因,既有學歷崇拜、職業貴賤等社會傳統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因素,也有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戶籍政策、收入分配等造成職業教育回報不高的現實考量。
二是適應性需要進一步增強。社會需求和產業支撐是職業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用工荒”與“就業難”的并存說明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不相適應。為了增強適應性,職業教育要瞄準產業結構調整、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的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提升人力資本和全面發展能力,在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中增進民生福祉。
三是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2023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對照基本辦學條件指標,核心教學條件、監測指標全部合格的中等職業學校只占總數的四分之一,高等職業學校只占總數的五分之一。產教“合而不融”,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滿足不了德技并修、手腦并用的學習要求,來自產業一線的高水平“雙師”隊伍匱乏,崗課賽證人才評價體系不健全。
四是職業教育投入需要進一步加大。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測算,職業教育辦學成本應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總體投入不僅在同級教育中占比低,且投入力度與辦學規模嚴重不符。職業教育所獲得的財政支持和資源配置與其承擔的社會責任還不相適應。
全面深化改革,
建設良好職業教育發展生態
職業教育要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在政府統籌下,調動企業、行業和社會積極性共同發展職業教育。當前,最緊要的任務是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設良好的職業教育發展生態。
首先,在制度安排和頂層設計層面,建立更為開放的教育體系。打破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在招錄環節的批次化和層級化,尊重學生的多元智能和差異化發展,使學生能夠依據自身的優勢稟賦來選擇對應的教育軌道。要搭建職普教育各學段相互融通的機制,研究制定職普融通的具體形式、實施路徑、評價標準等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提高教育服務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要健全全民終身學習體系。2021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職業和技能變更將發生在中國,到2030年多達2.2億名中國勞動者將受到自動化技術的影響而變更職業,職業教育通過建立終身學習體系服務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其次,在制度實施和政策支持層面,要以更為堅實有力的行動舉措,釋放出真實而強烈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地位相同”的信號。一方面,在職業院校辦學條件上確保標準化建設的“底線”,努力解決“建設不足”等問題。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同時拓展經費來源。無論是從促進階層流動的角度、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還是從增進全社會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職業學校都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公共財政理應分擔更多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更為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推動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貫通。當前企業中的技能等級晉升標準普遍存在對理論知識與學歷的嚴格要求,導致產業工人高技能等級的可達性較差,此外向其他職業序列(如管理崗)的晉升性轉型也存在障礙,挫傷了技能型人才職業發展的積極性,因此有必要依托職業標準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體系,同時破除技能人才在落戶、職稱晉升、崗位轉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入口和出口均保持“地位相同”。
最后,在認知引導和社會氛圍營建層面,要加大輿論宣傳和引導的力度,更多地傳遞職業教育的積極信號。針對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的片面認識,廣泛宣傳技能成才、勞動模范、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典型事跡,大力宣傳新時代人才觀。加強對職業本科辦學成果的總結提煉和宣傳,強化對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認知,改變職業教育“低層次”的刻板印象,構建職業教育話語體系。要加大力度解讀和傳播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和重大舉措,打造職業教育宣傳平臺和品牌活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作者系民政職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