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憑借其資源整合、治理靈活、市場導向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職業院校的產業學院建設。然而,在具體實踐中,治理結構失衡、企業參與不足、資源配置低效等核心問題,也長期制約著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從問題出發,嘗試提出化解之策,以期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尋找到治理優化與績效提升的實踐路徑。
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的治理困境
治理架構失衡,各方權責界定模糊?;旌纤兄飘a業學院因多元主體的參與帶來了治理的復雜性。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出資成立產業學院理事會或者董事會,企業在其中參與的深度有限,多停留于資金或技術支持,未能有效參與學院的治理與教學管理。這導致了市場導向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權責界定不清、管理混亂與決策效率低,制約了產業學院的健康發展。
激勵機制不足,企業參與動力減弱。盡管混合所有制辦學帶來了多方資源,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績效評估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企業的投入難以獲得回報。資金、技術等資源未能有效轉化為相應的經濟或教育效益,使得企業逐漸失去參與動力,難以形成長期的合作支持,直接影響了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和長遠發展。
法律政策缺失,發展受到瓶頸制約。當前,針對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政策法規尚未完善,產權劃分、利益分配與責任承擔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政策滯后導致產業學院在運行過程中面臨法律風險,當多方合作遇到糾紛時,由于缺乏有效的解決手段和保障,削弱了各方合作信心,影響產業學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治理優化與績效提升的對策建議
優化治理結構,明確權責分工。產業學院要合理分配政府、企業和學校各方產權和決策權,確保資源配置、管理和運營的平衡,形成共擔責任、共享利益的有效機制。各方所占股份應基于各自資源貢獻、風險承擔和戰略目標進行合理分配。產業學院要建立透明的決策框架,明確各方在理事會中的決策權比例,細化責任劃分,確保多主體協同合作,有效參與核心治理。例如,通過設立產業學院輪值主席制度,讓政府、企業和學校輪流擔任理事會主席,既能保持戰略決策的多元性,又能避免因產權不清導致的治理混亂。只有產權和決策權的透明劃分,才能充分發揮各主體在各自領域的辦學優勢和合作黏性,實現產業學院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可采用“共創共建”模式,建立由校企辦學主體及第三方專家組成的績效評估委員會,共同制定涵蓋教學質量、就業率、技術創新、社會效益等方面的多維度評估體系。例如,企業可參與制定與行業相關的技術創新指標,政府提供政策導向支持,學校負責教育教學環節的指標設定。評估過程應以數據驅動,通過構建數字化平臺實現教學、就業、創新等關鍵數據的實時采集,確保信息透明、可追溯。應將評估結果作為資源配置和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政府可對表現優異的企業或產業學院,給予稅收優惠或專項資金支持等政策獎勵。與此同時,評估結果還應反饋至學院內部,用于持續改進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強化企業主體激勵機制,增強長期合作動力。要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出臺財政、土地、金融、稅收、榮譽等政策激勵企業參與產業學院建設。例如,對于技術創新型企業,政府可實施股權激勵,允許其通過技術入股獲得產業學院的部分股權,通過投資收益獲得長期回報。此外,政府還可通過出臺鼓勵政策和專項資金補助的方式,支持行業企業參與產業學院的技術研發、課程開發、資源共建等。這種措施不僅能幫助企業從合作中獲得創新成果和技術突破,還能提升其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要堅持“讓企業先贏,校企才能共贏”的合作理念,確保企業與產業學院協同發展。只有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和行業地位提升,產業學院才能借助企業的資源和產業經驗高效辦學,才能充分發揮混合所有制的資源集聚優勢。
完善相關法律與政策,實現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要構建合法的產權登記制度,確保參與混合所有制辦學多方主體的產權清晰??梢砸愿偁幮源枭痰姆绞揭氲谌綑C構對各方資產進行定期審核,動態評估產權歸屬,避免因產權模糊而引發的糾紛。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與退出機制,確保各方根據其貢獻獲得合理回報??梢詷嫿ɑ谕度氲睦娣峙淠P?,確保每一方的利益與其投入相匹配。設立明確的退出機制,為各方提供合法的退出渠道和規范化的操作流程。當某一方決定退出時,應通過合同條款約定其退出后的利益處置方式,確保資金和技術的有序轉移,避免對學院的正常運營產生負面影響。
?。ㄗ髡呦蹬_州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