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廣州科教城的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軌道交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停放在鐵軌上的“復興號”列車和“和諧電”機車十分引人注目。
“我校發展曾多年受困于辦學空間不足,科教城校區的建設,幫我校破解了這一難題。”廣州鐵職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讓“復興號”和“和諧電”這兩個“大塊頭”能跑起來,學校還將在實訓基地建設1586米的軌道線路。
廣州科教城由廣州市政府投資超344億元著力打造。今年底,在廣州科教城這片10.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2所職業院校將全部安家,形成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工程、工業信息化等組團。
在廣州,產業與職業教育相互耦合,正在形成產業轉型升級、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職業教育正為廣州“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推動職業教育辦學順應產業發展而“動”
廣州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工業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城市前列。深厚的產業基礎,為廣州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廣州共有161所職業院校,在校生約89.32萬人,占全省職業教育在校生的1/3。如何將體量龐大的職業教育資源激活用好,讓職業院校與優勢產業“雙向奔赴”?
為響應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廣州推動職業教育辦學隨產業發展而“動”,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順應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而“轉”。廣州在發展定位、專業結構、空間布局、合作機制四方面,持續優化職業教育,不斷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廣州著力優化職業院校布局。廣州根據專業設置相近等原則,將14所中職學校優化為具有信息技術、財經商貿、城市建設、智能制造等不同辦學定位的8所中職學校,推動職業院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
同時,廣州在“精準”上下功夫,將廣州市重點產業領域需求作為職業院校開設專業的必要依據。廣州很多職業院校持續優化專業結構,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納入教學內容,努力構建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對接的專業體系。目前全市職業院校專業已全部對接市21條重點產業鏈。
搭建“共贏大平臺”,產教融合提質升級
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35家落戶廣州,形成21條重點產業鏈。一家家企業、一條條產業鏈的背后,是海量的用工需求。對此,廣州引導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持續深耕。
在校企共建的廣州市智能制造技術實訓示范基地里,機器揮舞長臂,與學生并肩“共舞”。該基地由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主導建設。廣東省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作為主要參與企業,貢獻了大量設備、技術、人才資源。
產教深度融合事關多元主體,需要不同利益主體合力搭建“共贏大平臺”。廣州因勢利導,成立產教融合行業協會,建立“政府搭臺、院校參與、企業推進”的產教融合協調工作機制。協會將“碎片化”的產教融合激勵政策有機整合成一張“明白紙”。這讓很多企業打消了顧慮,產教深度融合正從學校“一頭熱”變為校企“兩頭甜”。
今年年初,廣州市召開產教對接會議。廣汽集團、廣州工控等廣州市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在會上,發布了人才需求信息。一批職業學校和企業就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領域,進行了集中簽約。
目前,廣州列出34條扶持措施,對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企業以及重大項目,實施組合式激勵。已有不少于30家企業享受應交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抵免,累計抵免金額超過2000萬元。白云電器、廣州數控等入選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526家企業納入廣東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儲備庫,占全省的43%。
培養高技能人才,成就學生出彩人生
能不能從學生入學起學校就按照企業用人標準培養學生?自2000年起,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與廣汽集團旗下各大汽車整車生產企業陸續建立起合作關系,并不斷深化。24年來,廣州交校向廣汽集團旗下企業輸送超3000名汽車生產及售后服務技能人才。
近年來,廣州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44個省級以上應用技術創新平臺,面向企業開展394項技術服務項目,組織各類技能培訓14.76萬人次。近3年,廣州市屬高職學校投入2.5億元科研總經費,新立項1800余項科研項目,獲得1298項專利授權,為廣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無論是接受職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都需要有不怕碰釘子的毅力,只要沉下心鉆研不放棄,總有一天會成功。”廣州市信息技術職業學校畢業生、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電子維修部首席維修專家李天明說。
畢業入職后,李天明從學徒做起,快速成長,帶領著新成立的3人電子班,深耕城市軌道交通電子維修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牽頭制定近200份行業維護工藝標準。他還帶隊攻克了4000余個地鐵列車電子部件制造問題,折合備件采購成本超過兩億元。其中一項專利就為廣州地鐵節省1.3億元成本。
在廣州,越來越多的青年正通過職業教育成為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成就精彩人生。這些職業院校貢獻的人才資源,成為廣州招商引資、穩定投資的重要優勢。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3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