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是充滿希望的收獲季節,對廣大高校畢業生而言也是求職的關鍵階段。時下,各地各校紛紛啟動2025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措并舉全力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西南石油大學:
校企深度協同 就業水到渠成
本報訊(通訊員 王天崇 記者 葛仁鑫)“秋招剛開始就求職成功了!”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白麗弘,在今年秋季學期一開學,就落實了畢業后的就業去向。
能夠如此順利,白麗弘并不意外。原來,一年前,她加入學校和企業合作開設的光伏產業人才訂單班,并在新學期通過了最后一項集訓考核。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與她簽訂了就業協議。
近年來,西南石油大學與通威太陽能圍繞國家“雙碳”發展戰略,共建“四川省光伏產業產教融合綜合示范基地”,通過師資共育、課程共建、教材共編、平臺共享、科研共通,實現教師與工程師融合、課程內容與工程實際融合、教學過程與工作場景融合、實踐環節與生產過程融合、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融合,形成“五共五融”校企合作培養新機制。
“與其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相比,我們更加強化校企深度協同合作。”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副院長王平介紹,在教學過程中,從培養方案制定、開班儀式組織、專業知識培訓、職業素養培訓、集訓再到簽訂就業協議,都是由校企雙方共同策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立起來,訂單班每名學生都有校內導師、企業導師以及專家導師。白麗弘在3位導師共同指導下,主研的“光予未來—高質量鈣鈦礦薄膜領航者”項目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得到轉化。既有扎實的基礎,又具備豐富的科研實踐經歷,就業水到渠成。
“同學們在大學期間能夠提前了解行業發展,這種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貫通了光伏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為光伏新能源事業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通威太陽能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蔣婷說。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開通“求職大巴” 暖心對接需求
本報訊(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邱伊娜 程振偉)不久前的一天,晚上8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大四學生小付收到某大型央企發來的面試短信,通知他第二天下午去面試。企業面試地點距學校20公里,正在為通勤犯難時,小付看到了班級群的一條消息:明天可乘坐大巴,和其他收到面試通知的學生一起去現場。
預訂大巴的是杭電自動化學院輔導員張衛洪。此前不少學生在群里接龍,不斷和他說收到了面試通知。在向學院匯報后,張衛洪向學校后勤申請了一輛大巴車。
事實上,把學生組織起來,用一輛“求職大巴”送去面試的做法,張衛洪去年就已經開始嘗試。當時有30多名學生去溫州一家企業面試,5人當場就簽了意向合同。
張衛洪介紹,“組團求職”和學生“單打獨斗”的效果完全不同。“一個學生去面試,企業不可能為他安排講解、實地參觀,而一群人一起去,效果就不一樣了。學生們甚至還能與高管直接面對面交流。”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一同前往求職,某種程度上也能緩解個人焦慮。“大巴就停在宿舍樓下,看著同學們紛紛背上包準備出發,再焦慮,一咬牙也就跟著一起去了!路上又能和同學相互交流,沒準一下子就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學生陳飛羽說。
在很多學生眼中,“求職大巴”也是就業服務“加油站”。在前往求職單位、企業的大巴上,張衛洪會詳細介紹目的地的產業狀況與人才引進政策,提供有針對性的面試方法,還會策劃一些小活動幫助大伙放松心態。
“幫用人單位與畢業生求職精準對接,可以有效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今后類似的創意我們將多試多用。”杭電自動化學院黨委副書記吳漢玲說。
閩江學院:
辦起“就業集市” 提供全面服務
本報訊(記者 黃星)近日,閩江學院毓英社區三創大樓外廣場人頭攢動,學校第一期“就業集市”火熱“開市”。“求職咨詢專區”前聚集了不少學生,等待專家一對一指導交流。
“在校期間你有哪些實習經歷,可否具體寫明你主要做了些什么……”就業指導專家逐一給學生的簡歷“看診”,提出針對性的修改建議。
“‘就業集市’活動形式很新穎!除了求職應聘,還可以咨詢考公、考研、留學等項目,簡直就是就業服務送上門了。”該校計算機學院學生李亞鵬說。
據悉,閩江學院“就業集市”以“小而精、專而優”為特色,是由學校學生工作部牽頭,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各二級學院聯合打造的集求職應聘、面試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展示、就業政策咨詢、簡歷診斷等就業服務于一體的集市式招聘平臺。
活動現場,主辦方將近期收集到的50余家用人單位招聘信息以擺攤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專門印制了小張的海報讓畢業生現場撕下帶走,方便了解相關信息。集市開辟“職業證件照拍攝區”,安排學校新聞傳播學院學生組建專業攝影團隊免費為求職學生拍攝證件照,打造一站式就業服務窗口。
“‘就業集市’是今年學校就業工作的重要創新舉措之一,我們著力打造‘家門口’的求職指導服務平臺,切實將招聘活動、求職指導下沉至學生社區,讓學生在社區就能享受‘一站式’求職指導服務。”閩江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楊曉介紹,學校以“畢業第一課”、校友分享會等形式強化就業育人和政策引領,打造一批優質專項就業訓練營、職業生涯發展服務項目,落實困難群體臺賬式管理和幫扶責任制,精準挖掘就業崗位,每年提供崗位近6萬個。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5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