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給互聯網地址發“護照”,從源頭建立起訪問門檻;在接入、域內、域間設下層層關卡,讓假冒地址無處可逃……從2005年開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網絡研究院院長,中關村實驗室主任吳建平就帶領團隊瞄準互聯網核心技術——網絡安全,持續攻關,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下一代互聯網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SAVA關鍵技術突破與規?;瘧?,獲202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吳建平介紹,項目創新點很多。一是提出下一代互聯網源地址驗證體系結構SAVA,屬國際首創。二是突破了接入、域內、域間3個層次源地址驗證關鍵技術,完成“分而治之、端網協同的體系結構”“地址同步、多模異構的接入驗證”“路由同步、動態過濾的域內驗證”和“多域同步、協作信任的域間驗證”等4項技術創新,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與國際上同類技術方案相比,SAVA技術首次從體系結構上實現源地址驗證,在完整性、準確性、無漏判誤判、驗證效率、可擴展和可部署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眳墙ㄆ窖a充道,重要的是,SAVA技術也得到了國際認可,推動國際互聯網標準化組織IETF成立專門工作組SAVI和SAVNET,完成IETF國際互聯網標準8項,顯著提升了我國互聯網核心技術國際標準話語權。
“千錘百煉,才迎來了厚積薄發。”吳建平講述了那段艱難的奮斗時光。20世紀80年代,面對外部對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科技領域的技術封鎖,清華團隊只能從零星的資料中摸索設計建設自己的網絡,在80年代末建成了清華大學校園網,有了初步的技術積累。1994年國家計委和國家教委商定,由清華大學牽頭,啟動建設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范工程,建設中國第一個互聯網主干網。僅用了一年多,便建成了連接全國8個城市、108所高校的我國首個全國性互聯網CERNET。
“CERNET不僅見證了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奇跡,而且從一開始,我們就著眼于互聯網關鍵技術和應用的研究探索?!眳墙ㄆ秸f。此后,中國互聯網加速發展。抓住機遇,在從IPv4到IPv6,全球互聯網格局面臨重新洗牌之時,我國下一代互聯網實現了重大突破,2004年全球規模最大的純IPv6主干網CERNET2正式開通運行。2023年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干通路在我國面世,這是清華大學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簡稱FITI)”項目的一個重大技術試驗成果。
吳建平介紹,在這些年的研究中,我國在兩代互聯網過渡技術、下一代互聯網源地址驗證技術上都獲得了重大突破,先后獲得了20余項互聯網標準RFC,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掌握核心技術是獲取互聯網技術發言權和話語權的關鍵所在。”吳建平說,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掌握了互聯網發展的主動權,掌握了自己互聯網的命脈。而只有保持互聯網創新發展的自立自強,才能真正掌握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
李崇榮是最早加入吳建平院士團隊的成員之一,主要負責大規模實驗部署和技術驗證。從1994年的CERNET示范工程到2004年的CERNET2,再到去年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互聯網主干通路……李崇榮全程見證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從被技術封鎖到跟跑并跑再到領跑的三次跨越。
“讓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我們奮斗了將近30年。”李崇榮說,在前進的路上有機遇也有岔路,有堅持也有誘惑,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是將科研方向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是瞄準關鍵核心問題攻關的勇氣和定力,是要為世界互聯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的決心和信心。
項目成果獲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認可,獲國內外授權發明專利108項。走出實驗室,項目成果也得到了市場的驗證,近3年已為華為、新華三和中興等廠商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并大規模應用到中國教科網主干網、高校IPv6校園網,中國電信IPv6主干網、天翼物聯網和5G行業專網,以及國家重點行業專網等。
當前,國際互聯網加速發展,我國在互聯網應用領域也展現出了蓬勃生機。然而,在吳建平看來,在互聯網核心技術攻關上,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吳建平說,希望廣大青年學者勇做攀登技術高峰的挑戰者、敢做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者、能做造福人類社會的引領者、善做全球合作互鑒的踐行者,打贏一場場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把互聯網的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9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