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一座山水如畫的城市,以其絕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在這片沃土上,有著86年辦學歷史的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凝練出“走藝術興學路,創特色師范牌”的辦學特色和“以德立校,以藝興學”的辦學理念,以藝術服務社會,以美育浸潤鄉村,讓藝術的花朵綻放在更廣闊的天地之間。近年來,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組建“送藝下鄉”演出團隊,發揮大學生文藝骨干的引領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到鄉鎮開展文藝演出活動,通過藝術的浸潤,將美育融入下鄉演出的各個環節,潛移默化中彰顯育人實效。
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框架下,美育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自2017年起,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政策,資助資源縣馬家村建設文化設施,如文化廣場和舞臺等項目,并通過“送藝下鄉”這一有效方式,使藝術照亮了鄉村振興的道路。特別是在中國農民豐收節、春耕節、重陽節以及桂林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慶典期間,音樂系師生都會精心編排并呈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以此深化鄉村文化內涵,增強與村民的情感共鳴。多姿多彩的表演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也讓他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優質的文化藝術,從而體會到鄉村故事的溫度和時代脈搏的躍動。這種美育的浸潤和精神的滋養,對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育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不僅僅局限于提供文化娛樂,更在于能激發鄉村居民的內在動力。例如,學校每一場下鄉演出不只帶給村民視聽的享受,還喚起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并將藝術的力量轉化為精神動力,鼓舞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各項事業中。
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送藝下鄉”不僅僅是文化傳播的橋梁,更是以美育浸潤學生、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方式,因為美育不僅包含對美的感知、欣賞與創造,還涵蓋了審美情感的培養和藝術實踐能力的提升,而將美育與“送藝下鄉”相結合,則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學校音樂系師生每次“送藝下鄉”演出,從主題提煉、節目設計到節目排演,都是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方式進行。對于音樂系的學生來講,藝術生命在舞臺上,藝術積累在生活上,藝術體驗在實踐中。每一次排練節目和下鄉演出,學生們一次次對作品精雕細琢,在排練室里一次次揮汗如雨,這些實踐和努力不僅磨煉和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也讓學生學到了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學生通過“送藝下鄉”的實際行動來感知社會,加深了對農村和基層學校的了解和感情,對自身未來將承擔的責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還提高了他們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送藝下鄉”演出使學生精神受到洗禮,覺悟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提升教師創新創作能力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地處桂北地區,很多村寨都有少數民族聚集居住,村民的生活、生產、文化具有很強的差異性,這些特征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音樂系教師們用對待“金礦”的態度對待“送藝下鄉”的每一次演出。他們根據桂北地區村寨多民族文化聚集的特點,提煉活動主題,創作不同類型和內容的文藝節目。如2021年11月,在慶祝龍勝各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送藝下鄉”活動中,學校創作了侗族舞蹈《牛腿琴之夜》、壯族舞蹈《火辣辣的歌火辣辣的妹》;2023年6月資源縣瓜里鄉春耕節文藝表演活動中,編排了舞蹈《田埂上的紅瑤女》《希望的田野》和器樂曲《自然交響曲》等。每次下鄉活動不僅為教師們提供了深入了解民間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機會,使他們觀摩學習了當地的優秀文藝作品和表演形式,還激發了創作靈感,提升了他們的創作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促進了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創新。近年來,音樂系的教師們通過下鄉采風,創作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作品,并在各項比賽中獲得了好成績。如在資源縣苗寨采風后創作的女聲表演唱《苗家油茶歌——尼吶尼》獲得廣西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聲樂類比賽二等獎和第十三屆“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舞臺藝術類一等獎,在龍勝縣瑤寨采風后創作的女子群舞《瑤女悠悠》榮獲廣西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比賽一等獎等。
彰顯藝術興學辦學特色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通過藝術服務地方、美育賦能社會,成功發揮了高校藝術美育的輻射力,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不僅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也使學校的辦學理論得到更好的凝練,社會認可度得到提高。學校的藝術活動愈發豐富,重大藝術賽事紛紛在學校舉行,連續承辦了2023年和2024年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藝術專業技能(聲樂表演)比賽,還承辦了2023年廣西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開幕式及聲樂演唱賽項的比賽。2017年學校參加央視春晚桂林分會場的演出并獲“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桂林分會場籌備工作優秀組織獎”,每年參加校內外各項文藝演出20多場,觀眾達數萬人。學校被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下鄉演出活動是一種藝術的展示,是一種美育的浸潤、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溫潤,也是創新創造活力的激發,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平臺,為教師發展提供了動力,同時反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了學校的社會地位和辦學影響力。
(作者單位系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30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