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共識,謀發展,同心向未來。
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25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中國國際教育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5000名中外教育界人士、駐華使領館和企業代表等,分享了教育賦能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明互鑒的最新舉措和生動實踐,開啟全球教育合作發展的新篇章。
凝聚教育發展共識
共識、合作基于交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必將進一步凝聚共識、推動合作,促進中外共同推進全球教育發展和治理。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說,教育對外開放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國際教育年會25年來見證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凝聚起廣泛共識,匯聚起強大合力,成為促進中國與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橋梁、促進中國與國際同行攜手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重要平臺。
“我們正在邁向一個激動人心的教育時代,一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釋放人類潛能的時代。”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校長納里曼·法瓦丁說。
來自全球的多位教育工作者達成共識:教育必須成為應對全球挑戰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要以高水平教育合作助力破解全球發展難題。
大學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鎮。參會的中外大學校長們一致認為,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如何依靠創新驅動來形成和發展生產力的課題,大學要培養適應創新發展需求的拔尖人才,以創新科技成果持續造福人類。
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行業需求的不斷變化,對勞動力的軟技能和硬技能升級提出了要求,迫切需要改進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國瑞士商會會長鴻志遠說,要加強產教融合領域的合作,搭建連接課堂教育與實際應用的橋梁,幫助學習者獲得能夠在未來職場中持續發展的技能。
“沒有一個國家或者教育體系能夠獨自解決全球性問題,我們需要通過交流和合作,更好地尋找解決方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州督瑪格麗特·加德納的發言得到了中外教育工作者的認可。
推動教育合作交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跨文化對話部門前主任杜杜·迪安曾說,我們身處一個“墻的時代”,身份之“墻”、文化之“墻”和貿易之“墻”帶來了一些封閉和分歧。
打破無形之墻,增進相互理解,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中文是當地中小學生學習最多的外語,有200多所公立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瑪格麗特·加德納說,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的教育交流合作從小學一直延伸到大學,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占當地所有國際學生入學人數的20%。
“去年,中國留學生依舊是新西蘭國際學生中占比最大的群體,比例高達35%,在今年也持續穩健增長。”新西蘭教育國際推廣局局長阿曼達·曼路說。新西蘭駐華使館教育參贊兼新西蘭教育國際推廣局大中華區主任張典表示,希望能吸引更多中國學生和家長了解新西蘭文化,感受創新多元的新西蘭教育。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要加強學生交流,幫助法國的青年學生加深對中國尤其是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同時能夠得益于中國高校的高水平課程。”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部部長帕特里克·埃特澤爾表示。
今年,法國有30多所院校參加中國國際教育展。法國高等工業研究中心(CESI)工程師學院計算機專業教師黃偉銘告訴記者,近年來,法國工程師教育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與業界互動更緊密,很多學生在畢業前就與企業簽約。他說:“我們希望尋求與中國高校的合作,共同培養面向未來的工程師人才。”
“法中兩國高校合作歷史悠久。”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說,促進中法兩國教育領域合作十分重要。
深化青少年理解互信
青少年代表希望,青少年創造明天。全球青少年有理想、有擔當、多交流、多合作,人類就有未來,和平與發展的事業就有希望。
為推動中外青少年交流交往,塑造全球互聯互通的未來,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關于“未來5年愿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推動未來3年法國來華留學生突破1萬人、歐洲青少年來華交流規模翻一番”的重要倡議,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牽頭執行“青年使者交流學習計劃”,通過校際交換項目、語言學習、短期學習等類型的交流活動,鼓勵美國、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青少年來華體驗和學習。
哈佛大學本科二年級學生歐文分享了他參與項目的感受:“通過這次活動,我學到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還體驗了高鐵和汽車自動駕駛,這是非常難忘的回憶,有機會我還要再來!”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傅博說:“青年使者交流學習計劃主要有三個特點,即開展對話、凝聚共識,基于合作、各具特色,體育藝術為媒、文化為魂。”在項目框架下,中國各地大中小學結合各自優勢,設計了有地域特色和學校風采的項目。
“溫州醫科大學開設醫學主題的實習項目,來自美國、英國、波蘭等國家的學生能在其附屬醫院急診科、婦產科、兒科、眼科等科室,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深度實習。在學習臨床技能的同時,加深對中國醫療的了解。”溫州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蔡躍飄介紹。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則組織外國學生體驗古琴藝術,學習古琴演奏。一段美國學生彈奏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題曲《我和你》、中國學生輕唱的視頻,打動了現場許多人。
“要不斷開展交流對話,增進青少年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美國國際教育協會首席執行官艾倫·古德曼說。
劉利民表示,要通過坦誠對話和開放交流,推動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先進教育經驗互鑒,以務實全面的合作推動全球教育變革,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激發全球創新活力,共同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05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