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天一中學學生在創新實驗室進行項目研究。學校供圖
北京市中小學“科學節”上,學生展示作品。資料圖片
■隨著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新時期,培養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做大“底座”,整體提升人才培養成效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以區域整體推動為核心,整合區域內大中小學及科研院所文教資源。要讓整個教育系統建設成為中國式的因材施教體系,挖掘和促進各類一流人才的涌現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學段銜接和貫通問題,不僅指向了銜接教育本身,還需要與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及高等教育相關改革等措施步調一致。這要求我們既要有系統化生態化的發展思維,也要有長期穩定的方向性認知,還要有進行前瞻性探索的改革勇氣
今年,北京中學初三學生李天星度過了一個特別的暑假——在2024青少年數學與人工智能夏令營上,她和來自全國的120多名中學生一起,完成了由高中教師和清華大學教授、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研究員共同設計的2周線上課程和11天線下課程。
除了一些講座外,這是李天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聽大學老師的課。她最大的感受是:“課程突破了只停留在概念和操作上的常規做法,直抵數學這一本質,通過理論學習和上機實踐,讓我們理解了數學對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性?!?/p>
幾年前,夏令營的發起人、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院長丘成桐曾在專訪中對中國教育報記者表示,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要從娃娃抓起”,在這次夏令營中,他再次重申,拔尖創新人才“不能從研究生才開始培養,這不太可能成功,我們要從基礎開始,并且要走出自己的路”。
以高校和高中深度聯合開設的課程為實質抓手,探索大中小一體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這次夏令營也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稱作一次開局和破冰之舉。
放眼望去,大學、高中、初中乃至小學攜起手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不僅是研究的熱點,也正在成為一種緊迫的實踐呼喚。如何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如何構建學段貫通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培養體系?今天,這些問題亟待回答。
1
做大“底座”,需要突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弱”銜接
15歲那年,潘遠志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并在蘇州中學園區校完成了一年的預科學習。
“這一年,我們由大學和高中共同培養,雙方老師花了大量心思在我們的銜接教育上,不僅讓我們掌握高中知識,還通過豐富的科創活動和校園生活幫我們發展興趣?!被乜茨嵌螘r光,已經成為半導體領域一名年輕創業者的潘遠志認為,少年班的價值是在應試選拔之外,打通了大學與中小學連接的另一條通路,為一些有潛質的學生提供了更好的成長環境。
始于上世紀70年代的高校少年班,開啟了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大中銜接自主培養的先河。
“銜接和貫通是人才培養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北本煼洞髮W教育學部教授周海濤表示,教育活動具有連續性,人在每一階段的培養效果,都受到前一階段培養基礎的影響,“從人智能養成的累積性規律和人發展的邏輯性來看,都需要我們在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具有連貫性?!?/p>
從實踐來看,半個世紀以來,在國家政策驅動和學校自主探索下,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斷拓展著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階段銜接的模式:上世紀80年代,我國試辦高中理科實驗班,進行大中銜接的初步探索;2003年,教育部在部分高等學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試點,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等創新舉措為大中銜接選拔創新人才積累了經驗;2013年,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共同組織“英才計劃”,選拔品學兼優、學有余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近年來實施的“拔尖計劃”“強基計劃”等,以高等教育招生改革、培養改革引領基礎教育……
分析總結已有經驗,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劉世清認為,這些探索普遍具有“加速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在目標上,重視學業表現與特長發展;在選拔上,強調競賽選拔,輔以心理測量;在組織上,集中編班,彈性學制;在培養上,加大難度,加快進度,加速學習。
不過,從更長周期觀察,這些探索也折射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銜接上,仍主要是一種“弱銜接”,大中小不同學段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存在“分離”和“斷裂”。
“我們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大一新生不適應現象在‘拔尖計劃’‘強基計劃’等計劃中比較普遍,比如,難以應付大量的高學業挑戰度課程,不能合理安排學習、生活、社交時間,難以把控自主學習節奏,缺乏真正的學術志趣等?!睆偷┐髮W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陸一說。
在對參與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的學生訪談中,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鳳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她認為,這一現象與不同學段的銜接問題有著密切關系,“比如,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相較于中學強調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大學教育更突出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有些學生提出,中小學教育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烙印,當更加依賴自主性的大學生活在眼前展開,自己會有些不知所措”。
為何“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究其深層原因,周海濤指出值得關注的一點:“在基礎性的興趣引導觸發和高層次的發現探究之間存在斷層?!彼f,創造力層次理論指出,職業性創造與重大創造都需要在相關領域長時期的專注與投入,“這要求不同學段的培養活動都需要依托沉浸式、牽引性、高挑戰的問題情境、研究情境、互動情境,激發和強化拔尖創新人才的科學興趣,從而引導和觸發深入思考、發散拓展?!?/p>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則表示,總的來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銜接不夠、貫通不夠,“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大家各管各的,相互了解得不多,合作也不夠充分。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來說,必須思考怎樣打破各級學校之間制度壁壘的問題”。
正如珠穆朗瑪峰成就于喜馬拉雅山之上,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馮洪榮看來,隨著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新時期,培養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做大“底座”,整體提升人才培養成效。
2
超越學段壁壘,從“弱”銜接走向“強”銜接
銜接什么,這也是一個實踐和理論中的難題。采訪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安排和評價機制等高頻詞,也許是解題的鑰匙。
在蘇州中學園區校,西交大少年班預科班學生對校園生活的最大感受是“活”和“深”。
在一堂物理課上,學生們正在通過實驗測量電壓、電阻,學習歐姆定律。
實驗結束后,物理教師秦江拋出了一個問題:“一個多世紀前,歐姆研究電流、電壓和電阻關系的時候,可沒有這些方便的實驗設備,電流強度怎么測量還是一個尚未解決的難題,他是怎么解決的?你們能想出辦法來嗎?”
對課本上看似顛簸不破的定理、定論“多走一步”,多追問幾個“為什么”,這是少年班預科班課堂的常態。作為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負責人,秦江對此解釋道,對于這些有突出潛質的學生,知識點的學習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啟發學生去思考,去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是怎么做研究的,是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銜接不能是趕課程,而是要慢下來,和學生一起不斷尋找、挖掘自己的興趣點和發展點”。
秦江介紹,在中學、大學接力培養未來科學家和卓越工程人才的共同愿景下,蘇州中學園區校努力為少年班學生拓展課程和實踐活動,調動組織各類資源為學生提供科研平臺,不斷超越“高中只管高中”的桎梏。例如,每年學校都會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開展教研活動,各個學科的大學、中學教師聚在一起,圍繞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進行研討。
加強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課程是關鍵。
劉世清認為,“強”銜接要為學有余力的學生不斷提供具有挑戰性、高階性、創新性的課程,提供多樣化、專題性的科研探索經歷,“高校和中小學應積極開展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工作,并完善學分認證與轉換政策”。
在有著40多年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探索實踐的江蘇省天一中學,“豐富課程”是托舉學生成長,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重要舉措。該校執行校長陸鋒磊對記者表示,“只有豐富性才能有選擇性,只有尊重了選擇才能培養個性,而只有發揚了個性特長,才能有創新和創造性”。
面對豐富課程對學校資源、師資提出的高挑戰,天一中學一個重要經驗就是通過與高校、高新企業合作的“三高合作”模式,彌補中學資源的不足。如今,該校已經與30個高校、高新企業共建了綜合創新實驗室和課程基地。
不過,從更大范圍來看,現實中,受高校參與積極性、教育管理評價機制、師資等影響,銜接課程普遍存在多樣化但缺少系統化、重知識學習輕認識和情感等不足。
“目前來看,這些銜接課程主要以學校,尤其是中學主動探索、設計的居多,并且集中在一些師資力量雄厚的知名中學,主要目的是滿足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視野、發展興趣?!敝芎^察到,受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低年級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的步子邁得更大,在高年級階段,不少銜接課程、活動會有所收縮。
銜接很具體,體現在一門課程、一項活動中;銜接也很抽象,因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絕非只是增加幾門課程,也不只是培養學生的某種能力,而是要培養出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和一種人格。
“小學、初中、高中,可以說本身就是人為隔斷的?!遍L期從事拔尖創新人才一線培養工作,秦江發現,相比于更容易“陷”在學科、專業區隔里的成年人,孩子們其實天然地就會用各種方法去嘗試解決問題。他由此有一個觀點:人天生就具有銜接不同知識和綜合不同方法的能力。“綜合實踐學習、跨學科學習、項目化學習都是在回歸人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本能,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激發出創新和創造力?!鼻亟f。
從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哪些共同特點這一“終極目標”倒推,秦江認為,在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開放、寬容、多元地鼓勵大中小學校開展各類探索和實踐很有必要。
“不同的種子會成長為不同的樹,但當種子還埋在土壤里時,我們不必去細加區分它是柏樹的種子、松樹的種子還是泡桐的種子?!卑寻渭鈩撔氯瞬诺某砷L類比為種子的生長,馮洪榮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做的“銜接”其實很簡單,“就是給種子足夠的有營養的環境,讓它盡可能地飽滿、冒出芽苞來?!?/p>
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所中小學都可以探索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作?!袄硐虢逃?、家國情懷,寬容和接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引導和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呵護每一個孩子的寶貴興趣,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為種子生長提供的基礎‘土壤’。”馮洪榮說。
3
構建銜接新生態,讓整個教育系統成為中國式的因材施教體系
在今年的青少年數學與人工智能夏令營上,讓夏令營老師、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研究員牛一帥驚訝的是,現學現考的測驗中,一名來自丘成桐少年班的初一學生拿到了第一名,他也是100多名營員中年紀最小的。
在清華大學求真書院,丘成桐也發現,頂尖的初三學生反而比頂尖的高中學生表現得更好。他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年紀小的學生反而少了許多考試和奧數的消磨,“這是基礎教育值得注意的現象。一些有能力的學生在十一二歲就能懂得很多東西,不能夠埋沒這些有能力的學生”。
為了發現和培養一批這樣具有突出潛質和特長的少年兒童,保護他們的天賦、興趣不被刷題備考消磨,2021年,丘成桐以個人名義發起丘成桐少年班(以下簡稱“丘班”),聯合全國各地優質中學探索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人才的早期培養模式。2023年4月,全國首批“丘班”在18所中學授牌成立,當年秋季正式開始招生。多數學校面向小學六年級學生招生,也有少數面向初三學生。今年8月第三批授牌后,全國設有“丘班”的中學數量增加到46所。
這是新時期,大中小銜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又一次探索。
“丘班”采取初高中一貫制培養模式,清華和各中學所在地高校的大學教師參與培養,中學對“丘班”學生的培養方案需經過丘成桐認可。盡管不與任何高校的招生掛鉤,但在大師領銜和優質師資的吸引下,家長和社會對“丘班”的關注熱度不減,為了進入“丘班”,有些家長還會為孩子尋找各種培訓渠道。此外,由于對招生公正性的質疑,在一些地方,“丘班”的招生也曾引起過輿情。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丘班”授牌學校之一、南京一中黨委書記朱焱表示,人才培養的難點之一在于“掐”與“拔”之辯。
的確,在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發展主旋律下,現實中,已有的大中銜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常常遭遇這樣的詰問——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還是“掐尖兒”?特殊的培養計劃是否加劇了資源的不平衡,破壞了教育生態?
無論是中小學主導的超常教育實驗,還是大學主導的各類學術計劃、人才培養基地,抑或是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專項,都逃不開這樣的詰問。究其原因,馮洪榮認為,只要是以個別學校為主體的銜接探索,無論其本意如何,都會難以避免地遇到招生選拔、特殊培養等問題,“哪些學??梢韵碛刑厥庹?,這些學校又以什么標準選拔所謂的‘拔尖創新’苗子,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彼J為,在“雙減”背景和目前的教育評價下,以學校為主體啟動的銜接探索,會加重教育的功利化,對基礎教育的生態帶來一定破壞。
而著眼于校外,主要進行補充和拓展的“英才計劃”等,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教育的功利性,但因為覆蓋面小等問題而發揮的作用有限。
“傳統上,面向少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從個別走向全體,要從關注智力因素走向關注多元潛能。”在馮洪榮看來,這是新時期加強銜接有效性的深層內涵,應當在鼓勵多元和多樣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方向——“已有的實驗和好的經驗可以繼續推進實施,但是應該看到,以區域整體推動為核心,整合區域內大中小學及科研院所文教資源,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生態是一個新的實踐趨勢?!?/p>
從行動來看,北京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從去年起,基于北京“翱翔學員培養”“雛鷹建言行動”十多年來的有益探索經驗,以及其上不接天——與高校人才培養沒有打通,下不接地——與初中、小學未能貫通的不足,在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的推動下,通過進一步完善市級基地校建設、新建13個區級創新學院等,初步構建了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小銜接、分層分類的培養體系。
北京教科院特級教師、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主任張毅介紹,在這個體系下,一名對數學、物理或者計算機等學科有興趣的小學生,無論身處哪個區,都可以得到一條開放、貫通的培養路徑的支持:當他所在的學校滿足不了其個性發展需求時,他可以進入區級的創新學院進行學習,當區級也不能滿足需求時,則可以進入市級基地校進行進階,并且在市級層面得到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的支持。
“我們不選擇學生也不‘圈養’他們,而是通過構建起尺度更大的資源平臺,支持和服務全體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馮洪榮說,在這個培養的體系中,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這個目標,每個主體團結一致又各有職責:中小學要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展現、發掘興趣的舞臺;區域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師資、課程、項目等資源的統籌,服務好區域學生發展;有著最優質師資和其他教學資源的市級基地要擔當起基地校的培養責任,吸納全市優秀苗子進行培養;高校則要積極參與,幫助和指導各個層級的培養活動……
今天,關于怎么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大中小銜接的答案有許多:有人認為,教育評價是關鍵,以中高考制度為基礎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綠色通道,是建立大中小銜接體系的關鍵。有人認為,作為基礎教育的出口,大學入口的多樣化才能引領與保障基礎教育培養方式的多樣化,大學應當發揮好龍頭作用。有人認為,中小學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識別與培育的主體,應更主動地加強大中小銜接。
這些答案也許都是正確的。但是反觀現實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艱難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大阻力來自如何協調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普通大眾的教育。
“今天,我們的改革目標不是要再設一條封閉而神秘的拔尖創新人才特殊軌道,而是要讓整個教育系統建設成為中國式的因材施教體系,挖掘和促進各類一流人才的涌現?!标懸缓粲醯馈?/p>
從這個意義來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學段銜接和貫通問題,不僅指向了銜接教育本身,還需要與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及高等教育相關改革等措施步調一致。這要求我們既要有系統化生態化的發展思維,也要有長期穩定的方向性認知,還要有進行前瞻性探索的改革勇氣。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12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