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師生開展創新項目研發。學校供圖
開欄的話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提出進一步提高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水平,豐富建設內涵,確保建設質量。《通知》提出,統籌規范現有市域產教聯合體,有序培育建設新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通知》同時公布了第二批共6家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分別為江蘇太倉、浙江寧波、浙江義烏、廣西南寧、四川宜賓、新疆昌吉。從本期起,我們將連續刊發6家新設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設經驗,了解聯合體在產教融合新形態、區域發展新機制方面的探索。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24年新設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教聯合體入選。入選的背后,是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促進人才、產業、平臺等資源高效互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一次有效探索。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招—培—就”長效機制
作為注塑機行業的龍頭企業,寧波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人才的缺口一直很大。“我們在實際招聘中發現,一些高職院校畢業生與我們崗位的技能需求并不匹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培訓。我們也在思考,到底怎樣才能讓學校的教育和我們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海天集團人力資源負責人陳興說。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基礎深厚,集聚了綠色化工、模具、汽車零部件、數字經濟、高端裝備等產業,擁有規上工業企業1047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670家。海天的困惑,也是大部分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教聯合體由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和海天塑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牽頭,圍繞化工新材料、高端制造、集成電路等行業龍頭企業,寧波市教育局、區科技局、區人社局、區教育局等政府職能部門及寧波相關院校、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等108家單位共同組成。聯合體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致力于破解產教融合的難點、堵點和痛點,不斷優化產業和教育生態。
作為牽頭企業,海天集團率先進行了嘗試,投資1.3億元與院校共建“藍金領高技能人才工廠”,聯合寧職院、北侖職高、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等院校采用“2+1”學習模式,根據前期摸排的產業鏈內企業的整體用工需求,定制專業方向、自己開發課程、自行研制教具。學生在學校進行兩年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再到企業進行一年的輪崗實訓,順利結業的學生都可以選擇與企業簽約。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企業相當于把招聘前置,學生一畢業就是熟練工,大大減輕了企業的用工負擔。”寧職院“金藍領工廠”老師沈鑫剛說。截至目前,“藍金領工廠”已為區域百余家企業培養輸送了高技能人才4000余名,畢業生月收入高于同行薪資水平1000元以上。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寧波經開區正全力推動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聯合體聚焦區域產業升級所需、行業企業所缺、職成教育所能,致力于在勞動者隊伍整體素養、高技能人才總量、產教融合的深度廣度等領域,取得新的升級與突破。同時,探索技能人才全鏈條集成化服務,持續放大“青年北侖”品牌效應,構建起北侖“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成立“北侖區高素養勞動者培育聯盟”,成立大榭石化、靈峰高端汽配模具等產業學院,校企深度共建專業,暢通中高本貫通人才培養機制。
統籌整合科研資源,賦能企業科技創新
隨著中小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聯合體統籌中國科學院材料所、北航寧波研究院等本土“最強力量”科技創新策源力,與高職、企業聯合開展壓鑄模具等領域“10—100”創新服務。同時,依托“寧波高端裝備海外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國際智力,促進海外資源和開發區創新智力資源對接。
寧波臻至機械模具有限公司是北侖的一家明星企業。2020年3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這里為民企、中小微企業點贊,稱它們“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然而,中小企業的研發能力畢竟有限,從傳統汽車零部件模具開發向世界最大壓鑄模具研制進軍,臻至這條路走得并不順暢。
針對高端創新資源先天不足的短板,聯合體協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寧波創新研究院為企業把脈問診,送技術上門,用了5個月的時間,聯手攻破了臻至的研發難題,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體化壓鑄模具,令國外同行刮目相看。
“這是我職業生涯里最艱難的一次技術攻關,當時正值研發的緊要關頭,北航寧波研究院的助力對我們來說是雪中送炭,最終有了這個顛覆性產品。”臻至模具生產部經理羅禮斌說。
有了科創賦能,臻至模具的一體化壓鑄模具一舉從3年前80噸重躍升至現在200多噸重,產值也由此前1億多元增長至3.5億元,生動詮釋了聯合體機制下,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
“近年來,聯合體科研院所、高校與40多家重點行業龍頭企業開展了合作,在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智能裝備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北侖區科技局副局長邱志剛說。
與此同時,聯合體還注重強化建設科技服務“最小單元”,組織由院校專家擔任的“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等長期駐點中小企業開展企業技術摸排、研發投入評估、項目研發等,助力小微企業升級。
截至目前,開發區內共有13家企業入選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42家企業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開發區獲得全市唯一的浙江省“科技創新鼎”。
構建“工匠人才”培訓體系,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
目前,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特有的20個技能型社會基本單元“工業社區”,集聚了6000余家企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對工匠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們以行業或園區為單位,為產業工人量身定制了專門的培訓提升計劃,課程一發布,名額都是被秒光的。”寧職院化學工程學院培訓負責人匡新謀說。
自聯合體成立以來,寧職院已經累計開設了三廢處理、化工總控等6批次高級工匠培訓班,累計培訓企業職工1200余人。在7月初舉辦的化工總控工技能大賽上,300多名職工踴躍報名參賽。
“培訓結業證書、獲獎證書,都是受到人社部或地方人社局認可的,對職工評定職稱、申報人才項目、獲得政府補貼都有幫助。”匡新謀說。
目前,聯合體已面向產業工人開設“苗圃學院”“工匠學堂”,面向企業創新創業開展“海享私董會”,面向技能競賽設立“港城技能之星”,面向生產服務組織“安全衛士”等品牌培訓項目……串起了幫企惠企的“千根線”,形成“社區搭橋、院校嵌入、企業承接、社會參與”的服務格局,成功打造了“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覆蓋從業人員近30萬人。
實施出海揚帆工程,拓展國際產能合作
近年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海天集團、申洲針織、旭升集團等企業紛紛出海,到越南、塞爾維亞、墨西哥等地投產辦廠。以企業“走出去”為需求,聯合體將“職教出海”納入必修課,助力企業與海外投產地職業教育之間的合作。
目前,聯合體構建了平臺引領、援外培訓、境外辦學、技術支撐四大板塊,建設有金磚國家職教聯盟執行秘書處、中國—中東歐國家職業院校產教聯盟等平臺,同時依托商務部唯一的“職業教育援外培訓基地”累計培訓來自129個國家的4672名官員。聯合體院校還通過開展境外辦學建設“貝寧魯班工坊”“中羅絲路工匠學院”“中泰暹羅絲路工匠學院”“中塞絲路學院”4個絲路學院,還協作打造了“寧波高端裝備海外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吸納國際力量解決技術難題助力企業“出海”。
以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為契機,聯合體將深化實施“125”行動計劃,完善多元有序組織、產教資源共享、人才培養共育、產業發展服務、保障條件優化等一套機制,搭建產教融合綜合信息平臺、公共資源平臺等兩大平臺,實施筑夢振興工程、六融育人工程、科創未來工程、工匠精益工程及出海揚帆工程等五大工程,構筑認同互信的融合生態和協同發展文化。
“產教聯合體立意好、起點高,我們要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科研助力及學校主體作用,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多方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程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19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