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著眼于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明確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茅以升公益橋”項目通過讓大學生親身參與橋梁設計、施工等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深度融合。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野外踏勘、橋梁設計、勞動建造,生動踐行了如何正確處理好上述幾大關系。
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主要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類。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指導,實踐教學則使理論教學得以深化。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是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將理論知識在認知、適應及改造社會的過程中轉化為自身能力,從認知、能力、精神三個層次,達到“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整體目標,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高等教育能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制定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科學分解培養目標映射專業人才畢業要求。圍繞成果導向、學生中心、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優化各項辦學資源配置,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關鍵路徑是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共同體,使學生在實踐基地通過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錘煉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能力。
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為了應對復雜國際環境中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我們要加快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程教育培養體系,鍛煉學生新工科核心能力,培養大批具有時代擔當的卓越工程師,搶占世界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目前新工科人才培養需要解決如下主要關鍵問題:
一是如何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傳統工程教育具有系統性與結構化的特征,遵循著嚴格的學科劃分,而行業產業需要解決的實際工程問題通常都有其自身的“復雜性”,涉及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鐚W科的教學實踐需要教師具備多元化的知識背景和教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行業產業鏈的角度,深入加強與代表經濟社會發展前沿的相關企業的產教融合,校企共商共建,將第四次工業革命催生的新結構、新材料、新裝備、新技術、新融合與企業發展相結合,設計能夠培養高端人才核心能力的企業項目化教學資源并提供配套軟硬件條件,深度融入高校專業課程設計、實習實踐、創新實訓、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培養的新工科人才能夠圍繞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工程全壽命周期,利用多學科交叉知識體系解決行業復雜工程問題。
二是如何進一步推動智慧教育,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一部分學生存在創新意識淡薄和創新實踐主動性不足的問題,加之傳統專業教育單一偏向教師主導,而忽視學生個體存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異,使得目前整體創新教育缺乏針對不同層次個體對象的頂層設計,個性化模式不明顯。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智慧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教育新形態,為傳統工程教育不能因材施教提供了破局之道。例如以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為依托的課程知識圖譜,可以使每個學生根據興趣,根據社會發展對個人能力提出的需求,在數字空間里走向最適合自己的卓越之路。另外,將產教融合教學資源融于知識圖譜,可以促成學生個性特長與行業產業鏈高端人才核心能力需求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實現微觀層面的個人發展與宏觀層面的社會發展全面高度統一。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正在推動我國工程教育范式由回歸工程向融合創新轉換,我們要將工程教育的新范式與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融合的發展模式相契合,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ㄗ髡呦岛雍4髮W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6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