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拔尖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國家綜合力量的關鍵因素。因此,選拔培養拔尖人才具有深遠戰略意義。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法國教育以其注重平等可及性的同時能夠因材施教培養拔尖人才而彰顯出獨特之處。以公認的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為例,自1936年首次頒發以來,法國籍數學家已連續20余年獲獎,獲獎人數僅次于美國。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等科學獎項中,法國科學家也頗有斬獲。可以說,法國注重拔尖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為人才未來卓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小學和初中階段
教育平等下的“因材施教”
自1881年以《于勒·費里法案》為標志建立起法國義務教育制度起,法國教育法規和政策不斷追求教育的平等性,力圖實現教育平等和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為此,法國政府將公立學校的教職人員列為國家公務員,全國劃定學區并要求教師資源在學區內定期流動。法國的《教育法典》更是在第一條中就開宗明義,“教育為國家頭等大事……以教育機會平等通過教育和教學消除社會和地域不平等”,“全納入教育模式面向所有學童”。正是這種“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態度、相對均衡的教育資源配置、免費的教育供給,使更多“天才苗子”得以平等接受教育,繼而被發現、選拔和進一步培養。
法國的教育以高中畢業為分野,區分為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分別由國民教育部、高等教育和研究部兩個部門負責。在國民教育階段,尤其是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階段,教育平等是主要目標。但重視教育平等并非忽視拔尖人才選拔。事實上,法國十分重視“因材施教”。《教育法典》強調,對智力早熟和表現出突出才能的學生應予以相應的教學安排,使其潛力得到充分發掘。法國國民教育部因此在2007年發布通知,要求從發現和培養、家校銜接、教師培訓等方面加強因材施教,更好地發現和培養資優生。2009年,法國國民教育部再次發布通知,頒布了小學和中學階段針對“天才苗子”的相關教育工作指南,并編制了一系列教育手冊和指引,發放至各學區、各地區和各教育機構負責人,用以指導國民教育階段高潛力學生和智力早熟學生的發現和培養工作。
具體而言,法國在一系列教育工作指南和手冊中首先明確了對“高潛力學生”或“智力早熟學生”的科學定義,指出這一類學生占在校生的百分比約為5%至6%,強調高智商或特殊才能并非單指良好的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其中有部分學生可能表現出學習困難或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不適應。其次,要注重發揮教師主體作用,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獲知學生學業成績最直接的人,因此,教育部門要為教師提供專門的培訓和評估工具。再次,要重視校內外協同和學生心理健康。法國國民教育部強調推行家校聯動模式,密切關注、及時評估高潛力學生、智力早熟學生的心理變化。最后,提供多種方案開展“因材施教”,不僅要有針對學生“學不夠”的加碼方案,也要有針對學生“學不足”的補強方案。
高中階段
平均化海洋中的“英才島”
高中階段,法國實施雙軌制教育。如果說法國小學公立教育和初中階段教育相對強調均衡發展,各教育機構之間的差距并不顯著,那么從高中階段開始,公立教育就開始顯現出分類培養的特點,由英才高中主要負責拔尖人才培養。與普通中學不同,英才高中在按片區錄取的同時還會面向英才學生實行申請制。學生可以向英才高中投遞簡歷和意愿信,校方則在其中進行篩選。采取這種招生制度的英才高中由此成為法國國民教育平均化海洋中的“英才島”。
以法國亨利四世中學和路易大帝中學為例,盡管仍屬于公立教育體系,但擁有更多自主權和創新性:一是自主招生,與傳統高中單純靠劃片不同,英才高中具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權,每年從大約2000份申請中擇優選出200至300人。二是課程要求高,英才高中教師自主性強,教授內容比普通教學大綱更加深入,部分課程如數學等甚至使用大學水平的教材和講義。三是設有高等專科學校預科課程,實現與高等教育的無縫對接,如路易大帝中學設立理工、古典文學和商業三類預科課程,不少學生升學進入高等師范、工程類院校。
高等教育階段
普及化教育與英才教育并行不悖
目前,法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據統計,2024年法國高中升學會考中,英才高中學生的通過率接近100%,普通高中學生的會考通過率也不低,達到91.4%。但與普通高中學生進入“寬進寬出”、強調機會平等的大學不同,英才高中的學生會選擇進入預科學習2年通識和基礎課程,為進入高等教育“大學校”即高等專科學校體系而做準備。
以巴黎理工、中央理工等工程師學院為代表的法國“大學校”教育體系嚴格執行淘汰制度,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都要經過競爭性選拔的層層篩選。在工程師院校之外,高等師范、高等商業學校、政治學院乃至政府和國家職能部門都紛紛設立自己的英才教育院系并形成體系。
除嚴格的選拔和淘汰機制外,采用合理的評估指標和培養模式是法國高等教育階段拔尖人才培養的主要策略。一是強調科研能力。評估指標關注的焦點由以基礎學業成績為主轉變為以思辨能力和創新研究能力為主。二是秉持長期思維。評估體系對研究持包容態度,鼓勵研究生進行基礎性、長期性研究,不以單一的論文發表數量為硬性指標。三是保證資源投入。相關部門和高校要保證碩博研究生和青年學者充分的資源供給,使其可以參與、接觸行業前沿和創新實踐。
法國的拔尖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固然有亮眼成就,但當下的法國教育制度也面臨諸多挑戰。由于相關教育工作者往往會受到認知、經驗和信息影響,忽略資優人才的識別和培養,許多資優生的行為和思維特質不能被理解,有可能被歸類為怪異類群,導致他們不能進入英才培養早期教育階段,針對性培養滯后,最終有可能被貽誤發展時機。
(作者單位系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