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紅(左一)在輔導學生寫作業,杜紅娟(后)在一旁“取經”。 本報記者 尹曉軍 攝
12月26日下午,放學鈴聲響起,吳東紅像往常一樣回到教師宿舍,打開電腦,整理課件。妻子杜紅娟則在旁邊準備做飯,不時聊起課堂上的趣事,兩人笑成一團。
吳東紅今年55歲,是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華林路第二小學教師,來臨夏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圓夢小學支教已有3個多月。和他一起來支教的,還有他的妻子、華林路第一小學教師杜紅娟。
今年8月,他倆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三區”支教。“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大河家鎮災情較為嚴重,我們想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吳東紅說,支教一直是他的愿望,夫妻倆一拍即合,決定同時報名。
圓夢小學是今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安置點配套小學,可容納近300名學生,主要輻射大河家鎮康吊村安置點的居民。吳東紅回憶說,第一次來到大河家鎮,天下著小雨,校門口正在施工,工人師傅專門鋪了一條臨時便道,車才開進校園。
在學校里,吳東紅主要帶三年級語文,而妻子杜紅娟是體育專業出身,也兼帶二年級語文,每人一星期下來將近20節課。“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但面對孩子們充滿渴望的眼睛,我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往往工作到深夜。”吳東紅說。
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宿舍,吳東紅和杜紅娟都一起鉆研如何把課上好,互相加油鼓勁。他們之間還有一個“約定”,就是互相聽課、互相點評,激勵對方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剛來的時候發現,孩子們的基礎知識薄弱,有的孩子拼音不過關,基本的筆順不掌握。”杜紅娟就從基礎知識補起,先抓拼音、再抓筆順。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漸漸地,孩子們喜歡上了這兩位老師,一下課總是喜歡圍著吳東紅和杜紅娟轉。“每當下課的時候,總有孩子拿著家里的核桃讓我吃……”吳東紅說,每當看到眼前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心中就充滿了成就感。
兩人的宿舍就在教學樓內,擺設簡單,一張床,一張桌子,還有個簡易的廚房,這里既是“溫暖的港灣”,又是互相學習的“自習室”。“遇到難題,我就會找吳老師,他比我有耐心、有經驗。”杜紅娟的眼神里透露著愛慕和自豪。
在圓夢小學校長馬少明眼里,吳東紅和杜紅娟專業知識扎實、愛崗敬業,是校園里的模范教師和模范夫妻。“新學校年輕教師比較多,吳老師和杜老師就主動承擔起教研工作,每天都要聽課評課,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
周末或者節假日,吳東紅和杜紅娟也沒閑著,開展家訪或者帶著學生踏足周邊風景,教他們寫家鄉的美景,畫家鄉的變化。“也許我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優秀的學生,但我會讓每一個孩子做心中有愛、眼里有光的人。”吳東紅說。
采訪結束時,記者看到杜紅娟正帶領孩子們在操場上做游戲,吳東紅則在旁邊默默關注著,“作為教師,我們只是做了分內事,多付出了一點點的耐心和愛心”。
遠處,落日的余暉發出柔和的光,喧囂的校園漸漸歸于沉靜,吳東紅和杜紅娟的身影格外動人。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31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