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作出的重大部署,這一部署就是要以制度機制為保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法治化、常態化、長效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我們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系統觀念,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加強和完善黨對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必須強化各級黨委主體責任落實機制,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加強基層民族工作機構建設和民族工作力量,確?;鶎用褡骞ぷ饔行н\轉。要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努力建設一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態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要更加重視、關心、愛護在條件艱苦地區工作的一線干部,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要重視培養和用好少數民族干部,加強民族地區基層政權建設,夯實基層基礎,確保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到基層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
要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睂ⅰ拔鍌€認同”、“四個與共”等融入宣傳教育全過程,形成大宣教格局,這既是貫徹落實“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的具體措施,也是推動民族地區穩定、發展、團結的重要精神保障。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面向各族群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同時,要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構建“線上+線下”聯動一體的宣教格局。
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痹趪覍用?,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深化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定點幫扶、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等;要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推動民族地區主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重大項目銜接、產業轉移承接、聯合開發、空間轉換、技術賦能、市場互補等形式加強產業培育,加快形成發展新格局。在民族地區,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完善本域內的協同發展機制,建立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和工作體系,在協調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斷深化,呈現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實現不同民族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社會條件和空間支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將完善社會保障當作推進各族群眾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撐,在公共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公共政策制定中貫徹好民族融合理念。要注重建好內聯外通的關鍵道、主干道,要暢通與經濟支撐帶、民族風情區、開放前沿地往來的團結線、幸福路,打造橫貫東西、縱跨南北的互嵌圖、融合網。要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把社區作為互嵌互融的重要陣地,動員各族群眾積極參與互嵌式社區治理實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地凝聚好各族群眾,實現從小家到大家再到國家的情懷升華。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不斷提高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水平。”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要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為新型民族關系的發展提供公平公正、及時有效的法治保障。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確保民族事務治理依法而為,實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自覺遵法守法。同時,要以優秀民族文化、健康民俗活動為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讓法律真正發揮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保駕護航的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統籌兼顧、綜合施策,不斷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匯聚起共襄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
?。ㄗ髡邌挝幌登嗪4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21SZJS63010743]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02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