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師生。 蘇州市教育局供圖
區域簡況
蘇州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是著名的江南水鄉,素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近年來,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全國職業教育高地城市、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等一系列改革試點試驗項目相繼落地,再一次推動了蘇州教育高質量發展。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938所(含幼兒園),在校學生221.05萬人。
近年來,蘇州市普通高中教育開啟市域統籌、全面轉型新階段。我們立足區域實際,大力推進普通高中學校明確辦學定位、實施錯位發展、激發辦學活力、提升辦學質態,奮力構建全市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蘇州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學在蘇州都挺好”。
1
厘清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需求
近年來,蘇州市系統梳理高中辦學特色,找準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定位,避免兄弟學校同質化競爭,引導高中多樣化特色化錯位發展。
外來人口多、城鎮化發展快,對教育資源供給提出“量”的需求。蘇州是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2年蘇州的凈流入人口高達522.67萬。2023年末,蘇州城鎮常住人口1068.82萬,城鎮化率82.48%。滿足新落戶人口子女基本教育公共服務需求,對教育資源的增量供給提出了迫切要求。蘇州市努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緩解普通高中優質資源緊張、分布不均等問題,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
對外開放早、經濟發展快,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質”的挑戰。蘇州城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崇文重教。教育基礎好,人口素質高,推動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亟須在做好“增量”的基礎上擴優提質。大力促進內涵發展,推動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開展特色辦學和素質教育實踐,破解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發展困境。
縣區均衡度高、發展分散性強,對市域教育發展提出“統”的要求。在縣域經濟實力強勁的背景下,蘇州縣域高中教育發展扎實,整體上全市各縣區呈現出均衡度高、各美其美的發展格局。但同時也存在發展分散、管理層級多等問題。蘇州市充分發揮好市縣兩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突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加強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社會合力,構建統一領導、縱橫發力、協調有序的教育治理體系。
2
優化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機制
蘇州市以普高星級評估和省、市兩級高品質高中建設為抓手,努力促進不同層級、不同類別學校全面可持續發展,在全市建成了一批覆蓋人文、科技、藝體等多個領域的普通高中特色品牌學校。
實現普高規劃建設全市統一。構建市級規劃、區級建設機制,市級層面研制教育“十四五”專項設施規劃,對全市普通高中規劃布點進行統一要求。“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建改擴建學校總計55所,新增普高學位9.59萬個。
完成普通高中統一機構建制。加強市域統籌,啟動城區普通高中校級領導班子成員選任工作,完成公辦普通高中統一機構建制、統一干部管理的管理機制,規范明確普通高中學校機構規格和領導職數,優選配強書記校長和領導班子。
建立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建立由專業力量引領、市級多部門協同的市域統籌管理工作機制,統籌全市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優化等管理權限,深入推進普通高中市域統籌工作。
形成全市統一普高教研管理體系。統籌全市教研力量,統一管理各縣級市(區)普通高中教研業務工作,形成全市統一的普通高中教研管理體系,以高水平區域教研推進普通高中市內全域的高質量發展。
建設多方參與的指導團隊。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資源,組建多方力量參與的專家團隊,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研制和修訂評估細則、調研指導及評估認定等工作,自主開發多維度的評估量表,為特色普通高中建設提出專業化指導意見。
3
細化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舉措
通過優化政策設計、細化項目落實,蘇州市積極構建以高品質學校引領、優質重點校護航、特色專業校齊放的蘇州普高集群發展格局。
改革招生政策。把招生管理作為推動普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環節”,持續擴大普高學位供給。建立一套與普通高中分類辦學、錯位發展相適應的招生錄取制度,適當擴大高中特色項目招生的范圍和數量,滿足更多學生就讀普高的強烈愿望。嚴格規范高中招生行為,營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
優化育人生態。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從市域層面建設立項學校,開發課程讀本,常態化開展學生發展指導主題研修活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有效指導普高學校開展學生發展指導工作。創新人才貫通培養的體制機制、課程體系、評價方式,形成有利于各類創新人才涌現的高中教育發展新生態。
聚焦內涵建設。探索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學生多元發展為根本的內涵發展模式。以課程基地中心校為龍頭,組團推進學科特色課程基地建設,支持普通高中深挖學校文化底蘊,融入本土特色、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用豐富的特色課程項目和育人方式改革支撐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
深化教學改革。以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教學改革為抓手,抓住課堂主陣地,實現特色學科全覆蓋,探索“三新”背景下教學改革的特色路徑。通過常態化教研引領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高中課堂特色化、多樣化、高效化。
堅持人才興教。統籌教師編制,開通符合學校特色建設需要的教師引進、招聘、晉升的綠色通道。定制專項培訓計劃,推動“教學團隊”建設,培育特色教育素養。結合教師交流要求,在區域內、區域間構建普高教師交流機制,以師生匹配度支撐因材施教度,著力解決學校多樣特色發展師資不足的難題。
優化評價機制。出臺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細則,建立包括辦學方向、課程教學、學校管理等五個維度60個要點的評價體系,實行德智體美勞全面評價和“從入口看出口、從起點看變化”的增值評價。圍繞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開展教育質量評估,形成教育督導部門、專業機構和社會力量多方參與的多樣特色發展評估監測體系,并及時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將發展結果作為評價縣區教育工作的重要參考。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教育局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