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職院教師劉小娟(右一)和企業工程師開展技術探討。 學校供圖
中山職院博士張華(左一)為邁雷特公司客戶講解機床特性。
作為初創企業,廣東宏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遠智能”)在起步階段,時常面臨技術挑戰。盡管公司在部分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但由于內部人才儲備不足,有時會錯失技術要求高的訂單。尤其是在鉚釘自動化產線鉆頭領域,宏遠智能缺乏相應的檢測平臺和專業人才。
幸運的是,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中山職院”)機電工程學院負責人帶隊到宏遠智能調研,了解企業技術需求后,積極協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機電工程學院在鉆孔等金屬加工制造領域擁有高水平科研平臺,他們依托這些平臺為企業提供精度測試服務。校企緊密合作后,宏遠智能及其關聯公司迅速補齊很多短板,贏得客戶信任,成功簽下250多萬元訂單。宏遠智能也逐漸從集成商、服務商,轉型為擁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科技公司。
如何發揮高校人才、科研等優勢,促進區域產業振興?近年來,中山職院以省級大學生科技園為載體,創新開展“百博入企、百企入校”行動計劃,助推中山現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發展。
“百博入企”提升區域產業“研”值
“星星多、月亮少”,是廣東省中山市企業發展現狀。中山有8萬多家工業企業,紡織、家具、燈飾、五金等傳統產業占比約七成,多數屬中小企業。很多中小企業亟待轉型升級,卻不敢轉、不會轉。中山職院調研發現,中山部分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時,缺乏足夠的高層次技術人才保障。
入駐中山職院大學科技園后,宏遠智能“近水樓臺先得月”。企業聘請劉小娟等中山職院教師,作為專家技術顧問團隊。團隊為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攻關提供了很多智力支持。在專家團隊助力下,宏遠智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提升市場競爭力。
“學校引導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面向區域、貼近行業、融入產業,著力提升產業‘研’值。”中山職院黨委書記尹緒忠介紹,為助推更多企業創新發展,中山職院已組織超過70位博士、教授對接企業,持續擦亮“百博入企”行動招牌。
中山職院每位博士、教授根據自身專長,對接兩家及以上企業。在學校科技部和二級學院引導下,他們優先選擇中山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對接。明確對接企業后,博士、教授與對接企業簽訂服務協議,約定服務期限、服務目標等事項。
中山職院聚焦重點行業、龍頭企業、關鍵環節、特色鎮街和村(社區),現已打造8個強鎮興村服務團。這些服務團由博士、教授領銜,努力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把科研成果送到企業生產一線
“我們把學校的科研成果帶到企業后,能把創新技術轉化為企業的現實生產力。同時,我們又可以把企業的先進工藝和技術帶到學校,反哺教學。”作為中山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特聘的齒輪專家,中山職院博士張華攜手企業,共研高端機床,校企共同攻克“五面體數控龍門加工中心”機床制造關鍵技術。
中山職院引導、鼓勵博士、教師,根據區域企業創新發展所需,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特長、技術專長,把創新技術送到一線。學校很多博士、教師將產學研有機聯結在一起,與企業協同攻關,幫企業破解產品研發、生產設計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努力實現以研促產、以產促研。
某大型家居企業在生產箱子、蓋子等產品時,主要靠人工,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容易出現漏貼標簽等問題。這些工作的作業環境也不太好,勞動強度大,企業難以招到愿意長干的員工。針對這些問題,劉小娟團隊聯合宏遠智能進行攻關。他們利用集成工業相機等技術,研發自動碼垛機,實現全程自動化生產。
現在,當注塑機生產出箱子、蓋子后,機器人就會立即取走,并自動完成檢測、貼標、打碼和堆疊的任務。這不僅大大節省人工等成本,還讓漏貼標簽等問題的發生概率大為降低。該自動碼垛機具有通用性,能夠根據不同的產品體積和類型,進行自動識別、調整和堆疊。這些技術改造為宏遠智能帶來了更加穩定的盈利。
“博士入企”成為多贏之舉。中山職院很多教師尤其是博士,通過參與企業研發、技術轉化等項目,為很多企業提供了急需的技術支持。教師們也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劉小娟就在深耕智能制造領域,她在服務企業發展過程中,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
科技“苗圃”結出創新“果實”
“感謝學校給予的支持,我們企業才能跑得更快、更遠。”入駐中山職院大學科技園后,廣東康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韻公司”)與中山職院信息工程學院深度合作,研發智能跳繩等產品。目前,已有500多所學校、近40萬名學生在使用康韻公司的產品。
校企不但在產品研發方面深度合作,而且在人才協同培養方面也頻頻發力。康韻公司成為中山職院多個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們在企業提升了實踐動手能力。康韻公司還通過雙選等機制,從表現優秀的實習學生中選聘準員工。隨著康韻公司做大做強,校企還在課程共建等方面開展合作。
“很多企業發展壯大后,就更加重視培育生態鏈、人才鏈。在發展過程中,這些企業就需要很多認同企業、技能突出的學生。”中山職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健全完善大學科技園產教融合機制,不但著力把大學科技園打造成科創企業孵化基地,而且努力把這里發展成為實踐型人才培養高地。
中山職院按照專業優勢相近、發展前景向好等原則,大力引進中小型創新企業,在孵在園企業近100家。中山職院通過共建“校中廠”“廠中校”,與這些企業在技術、成果、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化合作,并著力打造產教聯合體和產教融合共同體。
為努力構建智力“生態集群”,在中山職院推動下,校企還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中心、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
科技“苗圃”結出創新“果實”。據悉,2024年中山職院大學科技園孵化創業實體117戶,產值近1.5億元。一批企業在大學科技園孵化成長,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2月25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