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讓更多“好苗子”成長為“參天樹”

—— 代表委員熱議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發布時間:2025-03-06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 林煥新 于珍 來源:中國教育報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和重要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構建“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明確“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這一重點任務。

  如何構建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如何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提供更為有利的環境?針對這些問題,代表委員帶來了新的觀察和思考。

  積極發揮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代表委員們表示,在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中,尤其要關注高校作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主陣地、主力軍的突出作用。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雙一流”建設高校培養了全國超過50%的碩士和80%的博士,承擔了90%以上的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任務,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增強。

  不過,在履職過程中,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發現,當前,我國在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如高校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配度有待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各主體間合作要更加通暢等。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人才的‘超級孵化器’,是科技創新的‘大本營’”。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要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范式。加快推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通制約深度融合的痛點、堵點、難點,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互相促進的巨大系統效應,在實體化運行、工程化環境、實戰化項目、雙導師育人、有組織科研、全鏈條創新、多元化評價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高校要不斷拓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廣度和深度。”聚焦復合型人才需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認為,高校應把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解決重大科學挑戰,瞄準新興方向和前沿領域,加快交叉學科建設。同時,高校應構建跨學科融通的培養體系,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加強拔尖創新人才一體化銜接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長周期、系統化的工程,需要鏈條式設計。

  戴立益呼吁,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大中貫通培養機制。他表示,要結合不同人才的個體特質,提供個性化指導和培養,構建貫通一致的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探索構建政府—智庫—高校—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協作共同體,布局具有貫通一致性的改革試驗點。

  今年,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大附中校長邵志豪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大中銜接推進科學教育,促進創新人才培養。

  近年來,東北師大附中推進與大學共建研究型課程體系,陸續與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引進了多所高校的優質課程資源、優質師資,為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科創教育資源,形成了切實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新途徑。

  “一方面,要重塑科學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課程體系,研究編寫科學教育教材;另一方面,學科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方法,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們把科學的想法變成具體的行動。此外,還要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科學教師隊伍,建議對在崗教師進行職后培訓,提升科學素養,在師范教育中加強科學教師專業培養。”邵志豪說。

  “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學生的大腦更多樣化,而不是掐尖培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認為,“著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教育體系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關鍵。”

  面向未來培養人工智能時代創新人才

  2024年,“人工智能+”行動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當前,人工智能熱度高居不下。人工智能浪潮下,代表委員們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也有了新的觀察支點。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看來,人工智能頂尖人才的稀缺性將遠超技術本身,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突破和創新引領,依賴于一批具備深厚理論功底、強大工程實踐能力以及跨學科綜合素養的拔尖創新人才。

  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出能夠適應并推動未來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已經成為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雷尤其關注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人才培養問題。他認為:“中小學階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不應該局限于計算機編程和簡單的人工智能應用,還要在面向真實情景、突出綜合交叉的學習中,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小培養持久的求知、探索和創新意識。”

  張榮表示:“對高等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能力,比如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可通過設置跨學科創新項目,鼓勵學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復雜現實問題。同時,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應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自主探索意識,提升主動獲取知識和發現知識的能力。”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0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久久精品99香蕉国产|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久久精品五福影院1421 | www.999精品视频观看免费|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 精品国产天线2019|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综合喷水|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麻豆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青青日本|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麻豆麻豆必出精品入口| 久久精品电影免费动漫|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精品剧情v国产在免费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a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精品自拍|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毛片大码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