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

發布時間:2025-03-06 作者:本報記者 王若熙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達之講座教授 羅海鷗 來源:中國教育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進行了總體布局和戰略部署,并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部分明確提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等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也對此作出謀劃。這一重要戰略部署有何重要背景和重大意義,有何理論依據,專家對推進實施有何建議?我們就相關問題進行了采訪。

  采訪嘉賓

  俞立中 華東師范大學原校長、上海紐約大學首任校長、教授

  邢 鋒 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校長、教授

  李鳳亮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歐陽康 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教授

  周作宇 北京師范大學原副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農教中心主任、教授

  蔣 凱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

  戴青云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這一戰略部署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采訪人:《決定》指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這一戰略部署的提出背景是什么?

  歐陽康:這一重大部署具有深刻的背景。從學科分類看,科學技術與人文之間的傳統界限已經被打破,現代科學融合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形成大科學體系,技術也涵蓋工程、社會和人文,構建起大技術體系。從科技與人文關系看,科學技術服務于人的生存發展,需在人文價值引領下才能合理應用,現代人文領域則依賴科學精神和技術手段,獲得更堅實的基礎。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大科學、大技術和大人文是全面人才結構的重要內容。從現代教育的本性出發,教育應既有科學教育,灌注科學精神,也有技術教育,強化實踐能力,亦有人文教育,強化人文精神,還有社會教育,強化價值導向和社會責任。人的全面發展呼吁教育的全面發展。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既必要又可行,代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方向,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涵。

  采訪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重大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鳳亮: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協同推進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培養全面發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也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舉措,更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基礎。

  俞立中:人文教育與民族的人文素養是聯系在一起的,能夠讓學生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理解社會和世界的發展既需要由科技來支撐,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認識到世界由多元文化構成,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通過相互借鑒、相互學習來促進社會發展。如今,人們愈發意識到人文社會科學與科技發展要相輔相成,將兩者割裂,難以造就真正創新的大科學家。中國老一輩科學家人文功底深厚,不少諾貝爾獎科學獎獲得者也具備突出的人文素養。中國教育若要實現科技創新,則科學家必須提升人文素養,社會也應涌現大量兼具深厚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的人才。

  周作宇:《決定》提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緊扣時代主題,聚焦核心問題,尊重教育規律,在人的發展目標和教育教學安排上,為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為個人發展所需要,為社會發展所需要,也為國家發展所需要。

  邢鋒: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是新時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當今科學發展呈現出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特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是知識發現和科學探索的必然選擇,也為高校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指明了方向。

  采訪人:從國家戰略布局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體現出什么樣的緊迫性?

  蔣凱:教育事關國民素質和經濟社會發展,需立足國家大局,響應黨和國家在科學文化、人才培育、經濟轉型、人民健康等戰略布局里對人才和創新的需求,培育學識扎實、具有人文關懷的高素質人才。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培養兼具創新力與人文底蘊的人才,是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質量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必然舉措。

  戴青云:這種緊迫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大量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是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三是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全面優化我國的科技發展生態。四是讓科技更好地服務社會公平正義、人民幸福安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五是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腦科學和教育學依據

  采訪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腦科學依據是什么?

  戴青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具有腦科學依據。兩者協同能促進左右腦均衡發展、提升大腦整體功能和認知效率;能提供多樣刺激,促進神經元連接和突觸形成,增強可塑性,如學科學知識和參與人文活動會促進大腦神經網絡發展。人文教育為科技教育提供情感支持、激發興趣動力,科技教育實踐活動也促進情感發展。兩者協同實現情感與認知良性循環,提高教學效果,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采訪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教育學依據是什么?

  俞立中:人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公民所需的綜合素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些素養涵蓋了科技和人文等方面。基礎教育階段的實踐經驗,為高等教育階段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奠定了基礎。

  戴青云:一是基于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要通過科技教育培育認知、技能等,也要依靠人文教育涵養情感、價值觀等。二是契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生產勞動越來越依賴科技知識和創新,也需要勞動者具備團隊合作精神、職業道德等人文素養。兩者協同能培養適應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三是符合課程整合理論。課程整合強調打破學科界限,融合知識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養。兩者協同有助于學生構建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提升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體現教育的文化功能。兩者協同可推動社會文化的繁榮發展,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能力。

  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推進策略

  采訪人:依據學科分類及發展趨勢,您對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有何建議?

  邢鋒:我認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關鍵在于優化課程體系和內容。要打破課程學科壁壘,打造跨學科精品課程,重構教學體系。在編排課程時,要充分考慮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課程內容上深度融合,實現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課程內容上的有機結合。

  戴青云:建議如下:一是學科布局調整,優化傳統學科,保留核心課程體系完整性和前沿性,增設跨學科課程模塊或選修方向,增設新興交叉學科專業。設計課程體系時,整合多學科知識體系與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二是設計跨學科核心課程,推動課程融合創新。三是搭建跨學科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學生創新和跨學科協作能力。四是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加速教育數字化轉型,增強育人的時代性和實效性。五是完善學段貫通協同,統籌大中小學教育內容,構建循序漸進的協同格局。

  采訪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需要什么樣的教師隊伍?您對此有何建議?

  周作宇:為實現科技與人文教育協同,建議優化教學目標、課程設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往分科教育及教師培養,利用有限時間通過專門化學習掌握學科化知識,在主要以人為傳播中介的社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信息時代,分科化學習局限性漸顯。大科學時代,教育的人文特質受重視,科技教師需有人文素養,人文教師應備科技能力,為大勢所趨。

  邢鋒: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關鍵在于從制度層面強化教師工作。建議一方面,引進跨學科背景的優秀人才,加強教師隊伍跨學科培訓交流,組建團隊開展合作教學;另一方面,從評價和制度著手,激發教師參與教學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畢竟教學極具個性化特性,應在一定程度上回歸“教”和“學”的個人化本質,鼓勵教師自主探索教學。

  戴青云:我認為,教師需具備跨學科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有創新教學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開展跨學科教學;有深厚人文關懷,關注學生情感與精神成長;有開放學術視野,及時引入前沿成果理念;有良好溝通合作能力,協同各方推動教育發展。

  采訪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需要評價體系如何改革?請談談您的建議。

  李鳳亮:建議創新教育評價改革,建立科學協同發展評價機制和科技人文素養評價體系,將科技人文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協同育人成效列為教師崗位聘任重要依據。

  戴青云:建議建立多元化評價指標,綜合考量學生跨學科知識掌握程度、思維水平、實踐創新、團隊協作和人文素養。重視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參與、努力、思維發展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鼓勵形成跨學科研究成果并給予適當的獎勵。

  采訪人:學校文化如何影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

  李鳳亮:大學文化是高校生存發展的根基和精粹,高品位的大學文化能促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助力一流大學建設。校園文化軟實力體現為價值觀、教育理念、學術氛圍等。校園文化硬實力則體現為文化基礎設施對人的作用。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共同發力,推動高校科技和人文協同育人,啟迪學生理想與創新精神,培養大批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推動社會進步。

  蔣凱:學校文化集中體現為學校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傳遞育人理念,深刻影響師生及管理者。營造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發展的氛圍,需發揮學校文化在教育教學引導和價值引領上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對知識創新的好奇及對人類發展的責任感,助力學生長遠發展。

  戴青云:建議學校營造跨學科文化氛圍,舉辦學術講座、文化活動、科技競賽等,激發學生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的興趣。同時,學校要搭建平臺,促進科技與人文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提升學生跨學科文化素養。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06日 第0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sihu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香蕉|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 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思思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国产精品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沈樵|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尤物|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精品入口在线观看|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