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
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
新質生產力對人的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人才成長的內在動力不是知識,而是創新力。這種創新力不僅體現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與人類發展規律的能力,也體現為把握自身和塑造自身的能力。因此,堅持立德樹人對于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培養體系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不僅要為學生講授知識,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
加強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建議擴大“強基計劃”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覆蓋面,加大本碩博直通力度,縮短學生學習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40歲黃金期產出成果。針對人工智能領域特點,開展碩博士學位論文環節的評價改革,鼓勵以企業產品、應用場景、原創算法等成果作為學位論文的替代選項。建議教育部門委托相關高校和領軍企業就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實驗室,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促進企業先進制造設備和企業核心技術資源融入人才培養環節。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航空職教研究院院長張玉清:
抓牢“產科教融合”職教金鑰匙
要實現產科教三者的深度融合,關鍵是抓牢職業教育“五金”建設:打造金專業、構建金師資、設計金課程、建好金基地、編好金教材。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要和產業發展、企業需求、應用創新相結合,多到基層一線、問題一線去摸第一手資料,和干部群眾一起找到問題破解之策。中國由制造大國要走向制造強國,必須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職業教育剛好提供了這樣一條道路,讓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可以通過職業教育來出彩,來實現自己成為大國工匠和為祖國作貢獻的夢想。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是培養人才、匯聚人才、發揮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平臺。要為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深化有組織科研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產生更多服務國家戰略的重大成果、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和“1到100”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才高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
構建人才培養的全鏈條生態
當前,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行動正從“普及階段”轉向“提質增效”階段。南京郵電大學2024年全面啟動了“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行動計劃,開展人工智能雙學位、AI微專業、AI微課程等多模式個性化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建議構建覆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終身學習”的全鏈條生態,通過分層培養、區域協同、倫理護航和場景實踐,為國家“人工智能+”戰略輸送兼具技術能力與行業洞察力的復合型人才,助力大模型在數字經濟中的深度應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岳陽樓區橋西小學教師柳玲玲:
辦強基礎教育增進民生福祉
辦優辦強基礎教育,必須多舉措發力,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一是落實“五育”并舉。堅持立德樹人,將德育點滴融入日常教學,完善勞動教育評價制度等。與時俱進更新課程內容,注重學生創新創造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跨學段資源動態調整和余缺調配,加強學齡人口凈流入城鎮教育資源供給,進一步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為每所學校配備合格教學設備和網絡資源,探索區域骨干教師每年20%課時定向幫扶薄弱校。三是實施數字賦能。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輔助學生學習,壓減重復性作業,助力減負提質,探索構建家庭教育數字化平臺。
(以上素材來源于微言教育)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0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