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教育集團靈溪校區以多學科融合的方式建設靈溪詩韻課程,激發兒童潛能,提升兒童審美能力,為他們打好生命的底色。
構建兒童詩意學習場
童心之美是與生俱來的寶貴潛質,這種天性如不及時加以呵護、培育,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外界的某些制約而逐漸喪失。兒童審美具有感知的直觀性、思維的形象性、想象的奇特性和情感的情緒性,這四個特性恰恰也是學習詩歌最需要的。靈溪詩韻課程充分鏈接校園文化,通過項目化的任務驅動促進多育融合,構建兒童詩意學習場。
一是以環境浸潤激發審美感知。學校將自然與人文環境融合,從色彩到造型,從內容到形式,從視覺到聽覺,從有字到無字,打造詩意校園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和美感。在校園里有詩歌墻、詩歌角、詩歌長廊、詩歌樓道,處處可以欣賞古今中外名詩,還有學生的詩歌作品展示。兒童在真實情境中感受美,在多元藝術形式中多維度感知美,通過持續的環境熏陶和情感聯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審美意識和能力。
二是以課程設計引導深度體驗。跨學科的靈溪詩韻課程以問題為驅動力,以項目式學習為主策略,創設課程境脈,引導兒童在多感官實踐中深度體驗詩情詩意。學校給予兒童充分的探索空間,允許“無目的”的審美體驗。如學校以靈溪新校區的四季為大的課程境脈,以校園四季最具特色的景物分別開發了“校園觀察—花開靈溪”“生命感知—靈溪蟲鳴”“創美共生—葉舞靈溪”“情緒色彩—靈溪盼雪”四條小的詩意境脈,詩與校園生活融合,詩與觀察、創造、審美、勞動、生命教育、情緒生發多重融通,讓兒童在協作中體驗詩歌藝術表達的邏輯與情感。
三是以實踐創作深化情感表達。詩歌是生命情感的表達。靈溪詩韻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選擇與兒童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如家庭(校園)生活、同學友誼、自然景觀等,通過涂鴉校園墻、描繪“我的秘密花園”、用詩表達“寫給媽媽的話”等多種藝術表達形式,建立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伴之間的情感紐帶。還可以通過經典作品改編,如名畫的“補白”、古詩新作等,讓兒童從模仿到創新,感受詩歌藝術中的喜怒哀樂。通過舉辦兒童詩歌作品朗誦會,讓其作品被看見、被傾聽,增強自信與價值感。
四是以差異化教學支持個性成長。開展差異化教學是靈溪詩韻課程遵循的重要原則,學校支持學生根據興趣與能力選擇不同學習和表現形式,愛朗誦的學生可配樂朗誦,喜書法繪畫的學生可詩書同框,有音樂天賦的學生可根據歌詞編曲。在課程評價中,尤其關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與嘗試,還引入“小導師”機制,讓兒童互相講解作品,鍛煉審美表達與批判性思維。
融通體驗喚醒詩意童真
以自然為師,與自然萬物對話。我們追求的詩意童年,不在于背誦多少唐詩宋詞,而是能否用獨特的眼光看世界,能否在春雨中聽見蟲兒的音樂,在秋葉里讀到蟋蟀的故事。靈溪詩韻的四季課程就是教師帶著孩子一起發呆等落雪、赤腳踩草地、閉眼聽風聲……讓孩子在天地萬物中發現詩性。教師帶領孩子用圖畫、用短句、用聲音甚至用樹枝石頭花瓣的拼貼等形式記錄每日觀察的微小變化,感受自然與詩意的共生共美。
以游戲為媒,激發創造性思維。游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靈溪詩韻課程中的“詩歌真好玩”充分挖掘語言游戲中的文字密碼,激發兒童的想象力;“詞語魔法營”以“詞語接龍+意象聯想”的形式,引導兒童打破常規邏輯,構建詩意畫面;“荒誕故事城堡”以一句話故事為引子,鼓勵兒童續編無厘頭情節,在荒誕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肢體詩歌劇場”用動作表達抽象短語,讓詩意在演員與觀眾之間“動起來”。
以藝術融通,開展多媒介跨界創作。靈溪詩韻課程解放兒童感官體驗,以藝術融通打破邊界的詩意表達。如“音詩畫宮”借助多媒體影音技術,將兒童朗誦的詩歌配上自繪的涂鴉動畫,讓聲音、圖像與文字共舞;“詩歌地圖”讓學生搜集自己城市的古今詩歌,標注在手繪地圖上,也可以繪制想象中的城市地圖,用詩意的語言標注虛構地點,如“笑聲噴泉”“彩虹橋”等,用詩性重構世界;“它的詩意重生”將廢鞋盒變成“月光寶盒”,飲料瓶制作成帶上小小心愿的奔月火箭,紐扣拼貼成“草原上的星星”等,賦予平凡事物童話色彩……
喚醒兒童的詩意童真,本質上是激發其與生俱來的想象力、感知力和表達欲。以“無用”守護詩意的純粹,詩意便會如呼吸般自然融入兒童的生命,成為照亮一生的溫柔光芒。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教育集團靈溪校區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7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