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在目前,AI并未取代人類所有的工作,并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
■ 一旦涉及或進入無法模式化的精神世界,人的勞動便很難被取代,這恰恰是教師被需要的原因
AI是否可能取代人類的一切工作?似乎有這種趨勢。自石器時代到信息時代,人類每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都是心智與腦力延展、肢體與體力解放的過程。
比如,石器時代工具的發明與火的使用,讓人類的徒手勞動被取代,如用石斧砍伐樹木、用骨針縫制衣物,顯著減少了體力消耗;同時,通過打磨石器、制造工具,人類的空間認知水平等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到了工業革命時代,對蒸汽機原理的探索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特別是標準化的生產要求精密設計與流程管理,極大促進了人類腦力的發展;而紡織機、蒸汽機取代手工勞作,工人得以從重復體力勞動轉向機器操作,獲得了體力的解放。到了信息時代,計算機拓展了人類的記憶與計算能力,全球知識共享打破了個體認知極限,人類智力發展再次飛躍,體力獲得更大程度上的解放。
如今,我們可以借助機器人完成高危作業(如深潛、焊接),用無人機配送替代人力運輸。可以說,從石器到芯片,人類通過技術將腦力外化為工具、算法與系統,將體力外化為機械、能源與自動化。每一次革命既是對認知邊界的突破,也是對身體束縛的松綁,最終實現“有限肉身”向“無限可能”的躍遷。
而AI出現之后,這種躍遷似乎已經逼近極限——不僅做飯、洗衣、駕駛等可以被機器人代勞,甚至人類的精神創造也可以被AI替代。比如,DeepSeek寫的律詩、絕句和詞,令許多當代人自愧不如;GPT-4可生成符合語法和情節結構的短篇小說,甚至硅基詩人(由AI或算法驅動的創作系統)曾入圍日本一個文學獎的初審。
如果按照這個趨勢,還在繼續不斷升級的AI將來還有什么不能做?試想一下,如果將來有一天AI能夠替人類做所有的事,人類是不是就進入了幸福的最佳境地?恰恰相反,到了那時,人類很可能進入了被“喂養”的時代——什么都不需要操心,更不需要勞作。然而,這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隱憂。
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是勞動,并且人的勞動是有意識的自覺勞動。試想,如果有一天,除了極少數操作AI技術的人,絕大多數人都不再被需要,從社會屬性角度看,人類便退化成了一般動物。同時,當人類不再勞動,不需要為別人創造價值時,人本身的屬性也就消失了。在AI迅速發展的今日,我愈發理解“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人的本質”這些話的含義。我們贊美勞動,贊美為他人付出,遠不止歌頌一種無私奉獻的“美德”,而是在認同人的價值和人存在的意義。
萬幸的是,至少在目前,AI并未取代人類所有的工作,并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具體到教育領域,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教師的價值。
人工智能技術加速了教育變革的進程,學習數據分析、考勤與成績管理等都可以交由AI來完成。然而,一旦涉及或進入無法模式化的精神世界,人的勞動便很難被取代,比如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育的創新與反思等。這些都是目前AI所欠缺的,也恰恰是教師被需要的原因。
再說通俗些,如果我們將教育僅僅定義為與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相關的記憶、刷題、實驗、分析、推理……那么這一切都不必由教師來做,AI可以更快捷、更精確、更完美地實現。可是,當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找不到方向,因為個子不高而自卑,因為思考人生和世界而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就算他能夠將問題輸入人工智能軟件而得到文字答案,但心病依然難以消除。這時,他需要的是教師理解的眼神、和藹的笑容、親切的聊天、溫馨的撫慰、真誠的建議、暖心的鼓勵、熱切的期待……這份溫度顯然是AI難以具備的。
情感對情感的喚醒、思想對思想的點燃、品格對品格的鑄造、精神對精神的引領……這是教師在AI時代的價值,也是教師不可替代的原因。
突然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一句話:“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愈加堅定了一個信念——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這種“依戀之情”正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它只能產生于人與人之間,而絕不可能發生于AI與人之間。
距第一次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已經過去40多年了,我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理解它。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5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