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學生排隊上校車。
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第四小學學生在踢足球。 資料圖片
全省優化整合近70%的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
每年約2000名專科學歷優秀鄉村教師提升至本科學歷
形成749對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
開欄的話
日前,教育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編制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從謀劃轉向落實。本報今起開設“走進改革現場——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改革試點進行時”,聚焦各地各校以試點小切口帶動全局性改革,推動重點任務落地見效的創新實踐。
近日,江西鉛山,武夷山鎮中心小學,五年級(1)班學生任明軒在勞動實踐基地忙得不亦樂乎。去年此時,他還在離中心學校11公里的王村村完小上學,全校只有13名學生、5名教師,任明軒班上只有兩名同學。
變化源自江西全域推進的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改革工作。
江西多山區,許多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人口分散。2023年之前,江西省有100人以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8157所,小規模學校數量居全國第三。
隨著出生人口減少和城鎮化進程推進,大量鄉村學校面臨學位萎縮、年級斷層、成班率低等問題,課程難以開齊,學習氛圍不佳,師資力量偏弱,學生很難享受到優質教育。
為此,江西從2023年起,開展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試點工作,抬高義務教育底部,打出了一套改革“組合拳”。
調整布局結構,解決后顧之憂
“我校在2019年整體搬遷到新校址,由于配強了師資、改善了硬件,前后有200多名村小孩子涌入中心校就讀。”武夷山鎮中心小學校長付麗君介紹,2024年秋,中心校下轄只剩位于岑源村、王村村的兩所村小,一共22名學生、8名教師,一名教師守著班上一兩名學生是常態。
為破解鄉村小規模學校“數量多、布點散、質量弱、效益低”等發展困局,優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工作應運而生。
“以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縣域義務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改革。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相關部門協同發力,印發《江西省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試點工作方案》,按照‘一縣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檔’要求,指導各縣區制定‘1+8’工作方案,全方位補齊學位、餐位、床位、浴位和廁位等,改善辦學條件,建設一批溫馨、美麗的區域中心學校。”江西省教育廳主要領導介紹,省領導深入一線,教育、財政、交通等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赴各地開展實地調研,廣泛征詢群眾意見建議。
在深入分析、充分論證、入戶調查、開展社會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確定“試點先行,全域推進,重點優化30人以下小規模學校”的工作思路。
2023年,江西在14個縣區試點推進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數量優化整合工作,當年試點縣優化小規模學校736所。同年,包括吉安市吉水縣、撫州市臨川區、東鄉區等非試點縣區主動作為,當年優化小規模學校904所。
“關鍵是要解除家長的后顧之憂,我們和教體局領導及鄉黨委、政府多次上門做家長工作,家長普遍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覺得孩子要去更遠的地方上學會不方便。但當他們看到配備了專門司機和安全員的校車,中心校食、宿、行等方面的保障后,就放下心來。”付麗君說。
工作推進過程中,江西各地尊重群眾意愿,不設定撤并指標,不搞“一刀切”,宜撤則撤、宜并則并、宜留則留。截至目前,全省優化整合近70%的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妥善安置學生4.9萬名、合理調配教師1.4萬名,同時保留必要的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2000多所。
強化師資力量,提升專業能力
在豫章師范學院附屬安義縣鼎湖鎮板溪小學,學生萬詩雨剛下音樂課就趕忙收拾起材料,趕到多媒體教室,下節課她將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制作手工模型。
萬詩雨是學校近年來接收的7個教學點的83名學生之一。
“原來上課就是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現在不僅能在不同的教室上各種課,還經常和老師互動,做一些游戲,上學變得有趣多了。”萬詩雨很喜歡新學校的新生活。
而隨著學生一起交流到該校的數學教師胡微,起初有點兒不習慣。
“以前一個班只有五六個人,現在班上有33個人,我擔心自己沒有好的方法讓這些孩子都能聽懂,和我結對的師傅就教我,課前可以多加一些導入,課中多一些互動。”胡微介紹,為了幫助原教學點的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學校不僅組織教師參加業務培訓,還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提升教師業務能力。
為使教師資源進一步均衡,江西對撤并校1.4萬名教師進行合理調配,其中66.74%、17.33%、5.89%、3.47%的教師分別調配至區域中心學校、縣城學校、初中學校和幼兒園,推動校際師資均衡配置。
同時,江西實施“鄉村教師學歷提升計劃”,每年約2000名專科學歷優秀鄉村教師提升至本科學歷;創新實施全省基礎教育師資碩士研究生培育計劃,首批1510名中小學骨干教師分別在4所高校進行培育;開展高校與縣域基礎教育協同提質行動,由12所師范類院校在23個縣區開展試點,探索構建“高教+基教”“大手牽小手”的協同共建模式,幫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形成749對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開通“校園直通車”,服務孩子上下學
剛過早上7時,家住江西省萬載縣鵝峰鄉東溪村的謝婉怡、謝晟皓姐弟倆就背上書包,來到家門口的候車點與同學們會合。7時20分,“校園直通車”準時出現在東溪村村頭,將村里4個候車點的學生一一接上。
為讓更多孩子接受優質教育,2023年秋季,鵝峰鄉優化轄區內完全小學7所、教學點3個,全鄉小學和初一學生集中到新建的鵝峰實驗學校就讀。
鵝峰鄉黨委與萬載縣公交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為全鄉學生免費開通24條“校園直通車”專線,建設40個學生候車點,覆蓋行政村9個,惠及968名學生。
隨著江西縣域義務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改革工作的全域推進,越來越多“校園直通車”行駛在贛鄱大地上。
“江西省教育廳會同交通運輸、公安等部門,指導各地各校按照寄宿管理、乘坐公共交通、校車接送、自主管理4種模式,分類解決學生上下學交通問題;通過開通道路客運班線、城市公交延伸線等形式,逐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上學交通服務保障條件,對學生實行優惠乘車,有條件的地區也可實行免費乘車。”江西省教育廳基教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教育部門加強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統籌安排教職工、家委會、志愿者擔任“跟車員”進行護送;公安部門加強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開展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強化上下學等關鍵節點交通秩序疏導,確保學生乘車安全便捷。
今年,江西省委、省政府還將“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上學交通服務保障水平”納入全省10件重點民生實事。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山川秀美的江西,鄉村教育也呈現出更好的風貌。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6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