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黑龍江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的號召,海林市職業教育中心針對“人才留農情懷不深、數量不足、能力不夠”的突出問題,立足海林“菌菜果藥”產業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探索形成思政引領、崗課對接、數實融合的“林海綠色新農人”園藝人才培養模式,助力產業朝著“綠色、有機、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
明確培養目標,以培養林海綠色新農人為己任。適應新時代農業轉型升級需要,將農情、農知、農技、農俗、農事等農業產業人才培養要素深度融合,面向海林“菌菜果藥”特色產業需求,從培養具有林海情懷的新質人才和服務綠色產業發展出發,提出“厚農情、懂農知、精農技、明農俗、曉農事”林海綠色新農人的人才培養目標,包括厚植林海情懷、堅定綠色生態理念、建構現代園藝技術技能、服務園藝新業態四個維度,具體細化為20項要素指標,服務新時代園藝產業迭代更新的人才培養需求。
服務林海產業,建立“四矩陣”模塊化課程體系。緊扣林海綠色新農人培養目標,融通綠色種植、精深加工、儲運物流、市場銷售四類崗位,對應10個崗位核心能力,按照“崗位—能力—課程—任務”的設計邏輯,建立任務主線的結構化、模塊化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融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綜合拓展課程四大板塊,把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奮斗精神,宜國宜家、振興東北的“林海情懷”校本化、圖譜化,深入挖掘林海雪原的思政教育元素,將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一體設計,形成“四矩陣”課程體系。建設工作任務資源庫,制作專業核心課程系列工作任務單,以學科分項目任務驅動生產、學習與勞動合一,提升園藝專業專項能力,形成教學實訓動態調整機制。
堅持目標導向,創新園藝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校內“山珍‘海’味”特色農業示范園、智慧園藝數據中心,以及校外悅來頤和(菌)、蔬菜村(菜)等園藝產業實踐平臺,建立政、企、院、校、社、家“六位一體”協同育人共同體,面向海林市“菌菜果藥”特色產業集群,開發圍繞園藝技術專業通識、基礎和專業科目的課程思政樣例集,并通過數字賦能綠色種植、智能管理,實現以產教融合為主線,以思政育人和數字賦能為輔線,探索學業(升學)與職業(就業)互融,寬基礎、精專技、強綜合、重創新的“雙業互融四段遞進”培養路徑,形成思政引領、崗課對接、數實融合“林海綠色新農人”園藝人才培養模式。
精準人才畫像,創新新農人評價體系。以園藝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根基,構建學生道德品質、崗位技能、職業素養的三邊素質核心體系,按照“五心品格、十項能力、五大素養”的人才培養20項要素,細化為85個三級觀測指標、10個評價載體,通過家校政社企全員參與、3學年育人重心設定并全程跟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引導,形成新農標兵、新農能手、全能新農人三層培養規格的星級評價體系。校企合作開發學生成長評價平臺,基于主觀與客觀量化、有感與無感融合,采集學生成長數據,精準繪制人才畫像,沉淀了大量豐富的專業診改一手數字依據。
依托平臺支撐,建設數實融合實訓場景。將數據分析、虛擬仿真、物聯網應用等數字技術與園藝專業實體操作技能實訓環境緊密結合,建成“山珍‘海’味”特色農業示范園和智慧園藝數據中心,形成集“菌菜果藥”虛擬仿真實訓、菌果智慧種植、蔬菜無土栽培、勞動研學實踐“四位一體”數實融合的實訓場景。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實體設備與數字化系統連接起來,形成虛實結合的專業技能實訓教學模式,為新時代園藝產業發展培養具備“菌菜果藥”和花卉綠色生產能力、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深化產教融通,建設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團隊。以塑造“師德高尚、能力卓越、開放融合”的高水平結構化團隊為目標,以建強學校省級思政課教師創新團隊為牽動,明確以黨建引領、思政支撐、師德選樹與常態師資建設相結合的一個“引領鑄魂”師德建設計劃;推進“院校、校企”兩條路徑協同培育,加強與黑龍江省農經院、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的合作,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深化與黑龍江益優康、海林森寶源等企業的專項交流,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創新制定新型專業教師標準、建立分類評價管理制度、完善獎懲評優激勵機制“三個激勵”機制,實施筑巢引鳳、頭雁領航、青藍相長、內生驅動“四項工程”,建設結構化團隊。基于師德高尚、創新路徑、動力支持、塑造結構,形成“1234”高水平結構化教學團隊建設模式。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海林市職業教育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6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