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外部輸血”與“自我造血”動態平衡

太平洋島國構建內外融通的科普教育體系

發布時間:2025-05-08 作者:趙會軍 趙碩 來源:中國教育報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鴻溝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挑戰。太平洋島國在資源匱乏和生態脆弱的雙重壓力下,努力探索科普教育解決方案,凸顯出小島嶼國家在全球科學教育體系中的獨特韌性。

  太平洋島國科普教育在彈性發展中面臨挑戰

  太平洋島國的科普教育根植于其獨特的生態和文化環境。各國將本土知識體系與現代科學深度結合,構建了文化適配的科普路徑。例如,薩摩亞將傳統農業中的輪作技術與生態學原理對照教學,帕勞在海洋保護課程中融入土著禁漁令方案,強化學習者對科學概念的本土認同。

  同時,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使得各島國科普內容向實踐性傾斜,如圖瓦盧的學校組織學生參與海岸線監測,基里巴斯將“漂浮房屋”設計納入物理課程,使學生防災技能與科學素養同步提升。這種“生存導向”的教育模式,不僅依托社區長老、手工藝人作為知識傳遞者,更通過低技術工具,如太陽能離線教育設備、廣播科普節目等,彌合數字鴻溝,形成靈活多元的科普網絡,彰顯了小島嶼國家在極端條件下的創新彈性。

  太平洋島國科普教育的發展高度依賴國際援助和區域合作,形成“外部輸血”與“自我造血”并存的動態平衡。一方面,聯合國機構、非政府組織通過資金注入和技術轉移,協助建立了島國的關鍵科普框架,如瓦努阿圖的移動科學實驗室、所羅門群島的災害預警教育系統,但受制于周期性和資源條件,項目可持續性不足。對此,島國積極探索內生資源整合機制,激活本土資源,減少對外部教材的依賴。另一方面,區域聯盟如環太平洋大學聯盟通過共享課程、師資流動,推動了海洋科學、氣候建模等前沿領域協同研究,逐步構建起區域性知識樞紐。然而,這一過程亦暴露出太平洋島國科普教育數字化轉型高度依賴外部技術的問題,傳統知識產權在國際合作中面臨流失風險。為此,太平洋島國相繼出臺本土化科普教育政策,推動島國科普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太平洋島國陸續推出科普教育框架政策

  2023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公開發布《太平洋教育發展框架:2018—2030》,成為小島嶼國家區域科普教育的綱領性文件。該框架以“氣候韌性、文化主權與數字公平”為三大支柱,要求成員國在2024—2030年間將至少10%的教育預算投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并要求將本土知識納入國家課程標準。

  太平洋各島國陸續出臺具體政策。2023年6月,帕勞出臺了《海洋科學素養法案》,將傳統漁業禁忌與衛星遙感數據結合,建立社區主導的海洋資源管理課程。2024年1月,基里巴斯發布《國家氣候教育行動計劃2024—2028》,規定中小學每周增設4課時氣候觀測實踐課,培訓學生使用簡易傳感器監測海水酸化和海岸侵蝕狀況。2024年2月,所羅門群島發布《傳統災害知識數字化計劃》,通過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采集部落長老的口述防災經驗,轉化為多語言交互式教材。此外,斐濟還于2024年3月啟動太平洋慕課聯盟,提供低帶寬適配的開放式在線科學課程,覆蓋海洋生物學、可再生能源等領域。

  新政策體系凸顯兩大創新。一是建立傳統知識產權化機制,如島國論壇框架要求國際機構使用太平洋本土生態知識時需支付文化許可費,并將收益定向投入社區科普項目。二是采用多種前沿數字技術,如所羅門群島采用區塊鏈技術確保傳統知識數據庫的社區自治權,瓦努阿圖推廣太陽能驅動的離線增強現實(AR)教學設備,解決網絡覆蓋率不足問題。然而,政策落地面臨雙重矛盾。一方面,資金技術依賴加劇,如斐濟慕課平臺90%內容依賴澳大利亞、新西蘭高校制作。另一方面,代際知識沖突顯性化和監測體系空心化,如馬紹爾群島因缺乏本土評估專家,只得采用歐盟氣候教育指標,無法反映核污染修復等本土優先議題。

  近年來,太平洋島國嘗試通過區域技術主權和全球倫理契約破解困局。2024年4月,圖瓦盧聯合庫克群島發起“氣候教育債”倡議,要求G20國家按歷史碳排放量折算資金,支持島國建設抗災校舍和出版本土教材。同時,加快區域協同,如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立了本土科學認證中心,制定傳統知識學分轉換標準,允許學生憑部落實踐經歷兌換大學科學學分。薩摩亞啟動長老與科學家聯席實驗室,將臺風預測模型與云層觀測民諺進行算法比對,產出雙軌制防災指南。然而,這類探索仍需國際體系支撐。一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需修訂《世界生物倫理與人權宣言》,承認傳統知識為獨立科學范式;另一方面,全球慕課平臺應開放數據主權,允許島國對科普內容進行本地化改造。太平洋島國的實踐不僅關乎小島嶼生存,更在于驗證全球科學治理能否邁向真正的知識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科普教育實現共融共通

  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科普教育合作以氣候韌性共建和數字公平共享為核心切入點,精準對接雙方戰略需求。

  太平洋島國受制于地理分散和氣候危機,亟須提升防災科技素養和低碳技術應用能力,而中國在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遠程教育等領域積累下豐富的經驗,可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例如,中國援建基里巴斯的“光伏儲能”學校網絡,既保障電力穩定供應,又作為太陽能技術科普基地;與斐濟合作開發的海洋氣候觀測云平臺,集成中國衛星遙感數據與島國土著漁業歷法,輔助社區制定可持續捕撈策略。此類項目將中國技術資源轉化為島國可觸達的科普載體,由中方提供設備、島國主導數據解讀,確保知識主權平衡。頂層設計上,中國將科普合作納入“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通過專項基金支持“小而美”項目,實現資源精準投放。

  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科普教育的共融共通打破了“單向輸出”模式,構建起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科學互鑒的知識生產體系。中國在合作中創新“雙師課堂”機制,如中方科技人員講解光伏發電原理,所羅門群島長老同步演示如何用棕櫚葉調節屋檐透光率。在教材開發方面,中國與瓦努阿圖合編的《氣候變化與定制農業》手冊,將二十四節氣與南太平洋種植周期對照,形成跨文化農耕科學指南。同時,中國汲取島國生態知識,如帕勞海洋禁忌體系為中國海南珊瑚礁保護規定的修訂帶來一定啟發。這種雙向學習被納入“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庫。在能力建設方面,中國為島國開設了“熱帶海洋科技”和“低帶寬教育技術”等特色研修班,近3年培訓了500多名教師;而中國工程師則通過參與湯加海堤生態化改造項目,深化了對傳統海岸工程智慧的理解。這種“授人以漁”與“受人之智”的結合,重塑了跨區域科普合作的范式。

  面對島國數字鴻溝,中國依托技術優勢打造“輕量化”科普解決方案。騰訊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聯合開發的離線人工智能自然觀察助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幫助偏遠島嶼學生辨識瀕危物種,實現了“零網絡”環境下的智慧學習。此外,抖音國際版(TikTok)發起太平洋科學挑戰賽,鼓勵島國青年用短視頻記錄本土科學實踐,單條最高播放量破千萬。

  為保障中太科普合作的可持續性,雙方建立了三級協同機制:在政策層面,簽署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相關文件,將科普合作納入雙邊自貿協定技術條款;在資金層面,設立藍色科普基金,采用中國出資、島國管理的信托模式;在社區層面,推廣“魯班工坊”經驗,在庫克群島設立中太生態工匠學院,培養兼具傳統技藝與現代工程思維的科普人才。這些實踐不僅助力島國構建抗災型科學素養體系,更推動了共建“一帶一路”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科學文化“心聯通”升級,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了多元知識動力。

  (趙會軍系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全球南方研究院教授,趙碩系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傳播研究院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項目[ZWQY2503]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8日 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99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看香蕉|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影视|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 高清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