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橋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新聞回放
近兩年,打卡科創公司和現代工廠,正成為一種新風潮。如今,越來越多的工廠向公眾打開了大門,并被地方文旅部門推介。多地也出臺鼓勵工業旅游的政策,為這場變革按下加速鍵。
主持人語
一場關于工業旅游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工廠游”正以創新姿態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認知。當工廠、文旅和教育交匯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本期“青年說”的三名同學分別從審視“工廠游”的多重價值、打造更多精品線路等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開發“工廠游”有多重價值
申奧
隨著工業生產制造的過程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工業文明與現代創意產生激烈碰撞,“工廠游”正逐步成為出行新風尚,并具有多重價值。
工廠參觀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雪鐵龍汽車制造公司率先開放生產車間,組織客人參觀生產流水線。我國也于20世紀90年代開放工廠參觀。但傳統工廠參觀通常只停留在“展示—講解”的表層形式,參觀時人們大多走馬觀花,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旅游,也未能將“工廠游”的深層價值充分挖掘。
如今,一些現代企業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參觀與沉浸式體驗深度融合,逐步推動傳統工廠參觀轉型升級為工業旅游,展示其生產流程、質量控制全過程,設計互動體驗環節。一些企業正是在開放“工廠游”的過程中塑造了企業的品牌文化,提高消費者對企業品牌的認同感,進而增強消費者與企業產品之間的黏性。
開發具有研學價值的“工廠游”路線,還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體現。一些企業與學校、教育機構積極合作,進行“工廠游”課程研發,為校社協同育人積極貢獻力量。當一批批學生隊伍走進生產基地,以工廠為教室,將工程項目做課堂,這里便不再是簡單的生產空間,而成為助力學生成長的社會大課堂。
工業旅游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至2024年底,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已先后確定兩批共計122家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我們不妨重新審視“工廠游”的積極價值,打造更多高質量的“工廠游”,實現企業、文旅和教育的“多贏”局面。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工廠游”打開研學新空間
張鑫媛
近兩年,工廠參觀熱興起。當越來越多的工廠向公眾敞開大門,“逛工廠”不再只是打卡消費的新奇體驗,還催生出工廠研學的新形態,有利于打開研學新空間。
工廠研學涉及食品加工、機械制造、智能科技等多個行業,具有鮮明的特色。特別是對中小學生來說,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能夠以第一視角目睹生產過程,了解工業生產技術的更新迭代。這有助于他們拓寬視野,增強對職業的認知。如果工廠研學能夠往更深的層次上拓展,還可能在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領域展現出獨特價值,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和工程學科的學習熱情。
高質量的工廠研學需要精心的設計。目前,雖然“工廠游”日益升溫,但相較于其他研學路線,成熟度還不足,需要更多的教育專業人士與有意愿開放的企業一起進行系統設計。例如,如何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游覽路線、安排互動實驗環節等,都需要細致的考量。
目前,我國正積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格局。工廠研學項目的開發是對這一政策的積極回應。當然,僅依靠企業單方面的投入難以形成長效機制,需要政策鼓勵和引導,處理好生產、研學和商業之間的關系。這樣工廠研學項目才有可能行穩致遠,真正發揮其育人價值。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打造更多高質量的工業旅游線路
王彥偉
如今,打卡科創公司和現代工廠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喜愛。新穎別致的園區布局、巧妙精致的展廳陳設、透明可視的生產場景和產品制作的工序解密……工業旅游不僅為年輕群體提供沉浸式消費體驗,也為城市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活力。
雖然工業旅游線路迅速在年輕人中“出圈”,但能夠提供優質工業旅游線路的工廠企業卻數量有限,供需矛盾隨之產生。文旅項目是消費者導向,現實中不少企業開放“工廠游”的出發點仍停留在“產品導向”,在游覽內容的深度開發方面明顯不足,需要與更多文旅專家合作,設計出真正有意義、能激發游客興趣的旅游線路。
工業旅游作為一種新業態,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策的積極支持。政府層面應充分考慮打造工業旅游線路過程中潛在的難點與堵點,解決企業在打造“工廠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避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各地文旅部門可以與企業聯合舉辦工業旅游宣傳活動,鼓勵企業將自身特色與城市文化相融合,生產具有特色的工業旅游周邊產品,打造獨具魅力的工業旅游品牌。對于工業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則更需要政府層面的統籌協調。例如,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夢工廠的北京798藝術區,就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經歷了由個人行為向政府行為的轉變過程。
打造年輕人喜愛的工業旅游線路,無論是對促進文旅行業的發展,還是對助推制造強國建設,都有獨特的價值。期待越來越多的精品工業旅游線路被開發出來,讓工業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時代光芒。
(作者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2021級本科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1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