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23年度報告顯示,德國25—34歲高等教育學歷青年群體的就業率是93.8%。根據德國聯邦勞動局2024年監測報告,德國高校畢業生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德國如何保障青年就業?
發揮應用科學大學優勢
德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穩定,首要原因在于德國高等教育的雙軌制。從院校規模來看,德國208所應用科學大學與109所綜合性大學形成了約2∶1的配比結構。在畢業生培養方面,近年來,應用科學大學畢業生的占比持續攀升。應用科學大學在促進就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主要得益于其特色鮮明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方面,通過強制實習學期、企業導師指導畢業設計以及占比超過50%的案例教學,確保學生獲得充分的實踐訓練;師資建設方面,規定教師必須具有行業從業經驗,多數教師同時擔任企業顧問,深化產學結合;反饋機制方面,畢業生就業追蹤系統能夠動態捕捉市場需求變化,實現專業設置與技術發展對接。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2022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后,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快速響應,通過整合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等領域的跨學科資源,一年內有20多所院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敏捷的學科調整機制不僅保證了教學內容與產業前沿同步發展,還提升了畢業生的專業適配度。
就業工作與財政撥款掛鉤
德國各州教育主管部門設定績效撥款政策,通過與高校簽訂“目標協定”的方式來調控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目標協定”規定了大學在未來一定期限內的發展目標和關鍵措施,而政府則承諾保障對大學的財政撥款。通過對歷次“目標協定”的文本分析可見,德國各州政府與高校簽訂的合約不僅涵蓋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基礎性目標,還將“就業能力培養”作為戰略重點加以突出。具體而言,“目標協定”從三個層面推動就業工作:在宏觀層面,要求高校“培養高素質勞動力”和“促進知識轉化”,建立科技、人才與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在中觀層面,持續強化校企合作;在微觀層面,將就業相關指標細化為具體措施,如提出建設創業孵化器、支持初創企業等要求。這種政策設計將財政撥款與目標完成度掛鉤,以確保政策的執行力。
高校就業服務中心發揮作用
高校就業服務中心在德國高校就業工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制度建設方面,就業服務中心作為高校戰略部門,被納入常規預算和高校質量管理體系。目前,德國絕大多數高校建立了就業服務中心,并配備了具有行業從業經驗的職業顧問,以確保就業服務的專業性和可持續性。第二,在服務內容方面,就業服務中心不僅提供基礎職業指導,如簡歷優化、面試培訓等,還針對就業的國際化趨勢,增設跨國企業招聘輔導、海外就業咨詢等服務,并專門為國際學生提供德國就業市場適配指導。此外,就業服務中心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通過高頻次、多樣化的活動促進產學互動。例如,慕尼黑工業大學就業服務中心每年舉辦行業招聘會、企業開放日、高管講座等活動,與西門子、寶馬等500余家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和就業機會。第三,在校院協同方面,德國高校采用“校級統籌+院系落地”的雙層管理模式,校級就業服務中心負責資源整合和政策制定,各院系則設立專職就業協調員,結合學科特點提供精準化服務。這一模式既保障了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又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協同校友網絡幫助學生就業
德國高校校友會經過20余年發展,已形成組織多元、功能完善、運營可持續的模式,在促進就業方面發揮著支撐性的作用。第一,從組織建設角度來看,德國高校校友會通常由高校設立,由院系、非營利社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元主體承辦,以適應不同高校的治理架構和資源條件。在運營機制上,校友會采取成本價服務的模式,高校提供啟動資金,確保其初期穩定運轉,后續校友會通過提供各類服務實現自我發展。這些服務涵蓋基礎的聯絡機制,如舉辦聚會、搭建數據庫等,和一些功能性支持,如協助招生和實習推薦、求職培訓、校友創業支持、繼續教育等。第二,校友會日益擴展為連接高校與社會的重要橋梁。校友會通過收集校友對教學質量的反饋信息,推動課程改革,使教育內容更貼近就業市場需求。同時,通過宣傳校友成就、建立國際校友網絡,提升高校的社會聲譽和全球影響力。第三,在支持畢業生就業方面,校友會通過構建職業服務平臺進一步發揮作用。例如,建立電子校友檔案系統,幫助學生將求職信精準投遞至企業人才庫,校友亦可作為人脈資源提供職業引薦。同時,校友會通過組織企業開放日、模擬面試、個性化輔導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求職能力和職場適應力。
產業界關注學生就業能力
德國社會形成了企業和產業界參與高等教育的共識。德國雇主聯合會、工業聯合會和高校校長聯席會聯合發布《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增強高等教育的就業市場相關性》聲明,構建了“三維就業能力框架”,包括專業和方法能力如文獻檢索、時間管理和項目管理能力等,社會能力如多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協作和領導力、沖突處理能力等,個人能力如進取心和結果導向、企業家思維和精神、自主規劃學習和職業發展能力等,并提出高校要為優質職業發展奠基。德國工商會發布《經濟界對高校畢業生的期待》,提出高校必須增加學業中的實踐環節,包括必修實習、與企業共同開展的研討課等;呼吁高校與經濟界就教學內容開展深度交流,建立新型實踐導向的教學文化;主張企業通過參與高校理事會、專業委員會或認證程序,幫助提升高校培養質量;倡導賦予高校更多法律和財務自主權,使其在傳統培養方案外能夠開設雙元制和在職學習項目??梢哉f,這些來自產業界的聲音和力量,對于構建德國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耦合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ㄗ髡叻謩e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