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職業教育領域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日益受到關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與日本杉野服飾大學的合作辦學項目,通過標準融合、實踐創新和數字賦能,成功打造了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深度融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筑牢根基,踐行“工匠精神”育人機制。為筑牢育人根基,在項目“引進來”的同時,學校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提升思政引領力,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一是將“工匠精神”與“紅幫精神”深度融入教學全過程,并強調藝術與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樹立精益求精的職業理念;二是通過優化組織建設,實施“中華服飾文化+專業”特色項目,專注于將思政元素融入服裝設計和工藝等教學中,如“厚植愛國情懷 弘揚廉潔之風”主題與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內容相融合、“中國服飾文化”主題與服裝產品設計相結合等,引導學生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通過促進文化交流,增進國際理解,展示中國革命歷史主題的服裝設計作品。
融合雙標準,構建職業崗位課程體系。合作雙方以“標準融合”為錨點,重構人才培養內核,圍繞服裝設計與工藝的職業崗位需求開發課程體系,將職業和創新創業能力融入教學內容。合作項目共設33門課程,其中13門為日方課程,占總課程的39.4%。課程內容包括CAD制版技術、裝飾技法等多個方面,實現核心課程與職業崗位的對接,形成通識教育、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崗位實習四大模塊的完整課程體系。針對服裝行業智能化發展趨勢,團隊開發了服裝3D數字化國際職業標準,結合行業需求調整課程結構,增加裝飾技法課程,突出個性化定制需求。
實施三元協同機制,構建“藝工結合”新路徑。合作項目積極探索并實施“外、中、企”三元協同機制,通過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聯動校內外實踐平臺、對接產業前沿技術與工藝,推動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起“藝工結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范式。為了有效培育具備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項目以卓越技師、技能社團等多樣化教學形式為抓手,并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和競賽,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素養。2024年5月,48套由中日合作項目學生創作的畢業設計作品在寧波文創港1號館驚艷亮相,充分展現了東方美學與現代工藝交融的獨特魅力,不僅檢驗了學生的學業成果,還為他們提供了珍貴的實踐經歷,讓學生在實戰中錘煉了能力、增強了自信心。
推動數字技術賦能,打造教育教學創新模式。合作項目通過深入調研行業需求,精準引入前沿的CAD制版技術、3D虛擬設計等工具及理念。在課程體系構建上,緊密圍繞數字化、智能化核心能力培養目標,優化課程標準,對課程結構進行了縱向銜接與橫向支撐的深度調整,將CAD數字化制版技術深度融入教學核心,助力學生更高效地開展服裝制版工作;新開設的3D虛擬設計課程,確保學生掌握最前沿的數字化設計技能。同時,積極引進日本杉野服飾大學的先進教具和教材,建設國際化雙語數字資源庫,并以此為基礎開發系列高質量的在線課程資源。借助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學生可在高度仿真的虛擬環境下開展服裝設計與制作的沉浸式練習,有效增強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在教學模式上,推行“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流程與方法,注重講練結合與師生互動,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提升課堂實效。此外,合作項目還構建了完備的數字化管理系統以實現精細化管理,特別是創新實施“333+1”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通過精準監控學習進度與效果、詳細記錄課堂過程、充分展示教學成果以及全面檢驗教學成效等舉措,實現教學質量的閉環提升。該體系深度融合了教學評價環節的改革,為服裝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針對核心專業課程,合作項目采用外教與助理協同的雙語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在掌握數字化技藝的同時夯實理論基礎,實現“匠心育人”的目標。
共建一流實訓基地,推動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雙方共同打造了多個現代化實訓場所,包括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基地,以及由中央財政支持的紡織服裝教育實訓基地等。同時,學校與雅戈爾等12家知名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把企業的真實項目引入課堂。如博洋服飾集團實訓基地2024年接納90名學生,通過實地學習與團隊協作,完成了“時尚產業調研”等課程任務。2024年,“智能一體化服裝實驗室設備購置(中日)”項目順利完工,為專業課程配備了專業的教學設備,助力學生有效提升數字化設計的實踐能力,并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2024年年末,中日合作辦學項目展廳建設完成,合作辦學成果得以常態化展示。此外,學校還與多家服裝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各種實習的渠道,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如2024年有15件以上學生作品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外觀設計專利授權,不僅是對學生創意的肯定,也彰顯了合作項目在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的卓越成效。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2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