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店子鎮第二小學的學生在西紅柿大棚進行研學。
②興福鎮村魏小學開設剪紙課程,引導學生感受剪紙文化的魅力。圖片均由學校提供
■ 孝文化教育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使孝親意識融入日常,讓感恩、尊敬長輩成為習慣
■ 對傳統呂劇進行改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以呂劇呈現身邊趣事、課本中的故事或家庭場景
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好校本課程的作用?山東省博興縣利用獨特的地域資源優勢,將鄉土文化融入校本課程體系,按照“一校一品”策略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指導各學校依據校情找準著力點,突出特色,差異化發展,不同學校互相借鑒,從而提升區域內教育發展整體水平,形成優良的育人環境和教育生態。
從資源整合到育人增效,博興縣以多維度鄉土資源為內核的校本課程建設實踐,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紅色課程:賡續基因傳薪火
博興縣位于濱州市東南部,是一方紅色熱土,濱州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誕生在呂藝鎮高渡村,“八四”農民暴動震驚齊魯,紅色基因在此代代傳承。
博興縣博奧學校建立數字化紅色資源庫,收錄文物3D建模200余件,系統開發“紅課鏈”課程群,將黨史教育、國情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入全學段課程體系。“紅色精神解碼”等課程運用VR技術還原長征場景,打造“沉浸式黨史課”,累計開發校本教材12套。學校邀請“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擔任“精神導師”,與學科教師協同授課;設計“重走初心路”研學線路,組織“童心向黨——參觀高渡紅色教育基地”“學習老渤海精神”等系列研學實踐活動;孵化“紅色文創工坊”等社團,在創意制作中深化鄉土紅色文化體驗;開展“我為家鄉寫紅色檔案”項目式學習,累計形成實踐報告560余份。
抗日戰爭時期飽經戰火的耀南中學暨渤海日報社印刷廠舊址、從耀南中學走出的紅色軍旅作家黎汝清的故居,距離龐家鎮第二小學都很近。學校建設了“黎汝清書院”,讓學生們在充滿文化氣息的書院中沉浸式閱讀紅色書籍。學校精心打造了“黨史文化墻”,在“開學第一課”“一年級入校啟智禮”等重要活動中,以文化墻為依托,打造室外黨史知識課堂,定期舉辦黨史知識競賽、主題班會、征文等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
1932年建校的店子鎮第二小學,是博興縣第一個民族解放先鋒隊的誕生地。學校開設黨史教育課程,邀請革命先輩的后代講述先輩們的事跡;舉辦紅色歌曲比賽、紅色讀書會、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組織學生前往“星火筑夢”紅色展館、紅色利蔡展覽館、雙擁亭等地開展研學,讓學生觸摸那段崢嶸歲月,感受紅色力量。
孝文化課程:傳統美德潤心田
始建于清康熙四年的董永祠就佇立于博興縣董家村東。祠堂四梁八柱間繪有二十四孝圖等精美壁畫,歷經300多年風雨,承載著深厚的孝文化。位于董永祠附近的博興縣第七中學積極營造孝文化校園環境,在道德與法治、班會等課程中巧妙融入孝文化內容,為學生講解孝道經典故事,闡釋孝文化內涵;布置孝親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親情;開展孝文化主題征文、繪畫比賽,為學生提供表達平臺;評選“孝親之星”,以身邊榜樣激勵學生見賢思齊,形成人人學孝、人人行孝的良好風氣。
灣頭中心小學結合全國道德模范人物事跡評選,打造“孝美”鄉土文化課程,通過“一廊兩墻十一室”孝美文化建設,校園處處洋溢著濃郁的孝美氛圍。“孝親向美、智學向美、尚健向美、藝學向美、愛勞向美”的孝美課程,呼應“五育”并舉育人要求,弘揚傳統美德。孝文化教育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使孝親意識融入日常,讓感恩、尊敬長輩成為習慣。學校還借助“孝美”文化推動師德師風建設,通過政策報告宣講、師德師風演講以及“孝美好教師”“感動中心孝美人物”評選等活動,引導教師樹立良好形象,塑造高尚師德,提高育人水平。
書畫課程:翰墨剪紙鑄鄉魂
博興縣寨郝中心學校有著悠久的書法教育傳統,學校秉持“一筆一畫寫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的培養目標,精心編寫校本教材《快樂學書法》,與語文課程接軌開展教學。學校每月召開書法教學專題會議,日常教學形成了一套特色習字安排:每天清晨,教師到校后用粉筆書寫一首古詩,放置在教學樓門廳展示架,開啟一天的墨香之旅;下午設“新字一刻鐘”,學生在教室練字,教師在辦公室練習鋼筆字。教師嚴格執行習字盯輔制度,借助“果果習字”軟件為學生講解示范。學校還建立了學生習字段位等級測評制度,依據課標的具體要求制定評價標準:低年級側重書寫態度與習慣培養,關注基本筆畫和結構把握;中高年級兼顧書寫規范流暢與審美個性發展,注重激發學生書寫興趣與信心。
興福鎮村魏小學結合當地剪紙文化開設特色課程,讓學生在一刀一剪間,感受線條與圖案交織的美。為保障剪紙課程的教學質量,學校邀請專業剪紙藝術家、傳承人培訓教師,組織學生參觀剪紙工作室、展覽館,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剪紙藝術魅力。
呂劇課程:尊老愛親傳良善
博興縣呂藝鎮是山東代表性劇種——呂劇的發祥地之一。呂劇蘊含孝老愛親、誠信善良等積極價值觀念。博興縣第一小學對傳統呂劇進行改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以呂劇呈現身邊趣事、課本中的故事或家庭場景,推動呂劇的傳承。
京博希望小學的呂劇課程也頗具特色,學校各班每周一節呂劇課,聘請縣呂劇團專家、民間藝人入校指導,還成立呂劇特色社團,為熱愛呂劇的學生搭建學習與表演的舞臺。
此外,博興縣第一小學還承辦了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全國戲曲之鄉暨呂劇進課堂特色教育現場會”并分享經驗。京博希望小學先后榮獲第一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山東省模范希望小學等榮譽稱號。
乒乓課程:小球旋轉啟新程
博興縣實驗小學自1973年建校就大力發展乒乓球運動,為國家培養出山東省首位全國乒乓球冠軍唐誠,世界冠軍曹臻、姜華珺等眾多優秀人才。學校針對不同年齡與基礎的學生,分階段設計課程內容,校園中乒乓元素無處不在。校園中的冠軍墻不僅是榮譽的展示,更是課程思政的生動教材。以世界冠軍命名的班級(如“陳夢中隊”“劉國梁中隊”)將冠軍精神融入班級文化建設,讓學生從冠軍故事分享中汲取力量。
學校將乒乓球融入課間韻律操,學生人手一拍,在鍛煉中提升身體協調性;每周一節乒乓球課,從握拍姿勢、發球技巧到腳步移動、戰術策略,教師通過視頻教學、動作示范、一對一糾正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動作要領;每月至少組織一次乒乓球對抗賽、挑戰賽,增強學生的競爭與團隊意識。
勞動課程:田園躬耕鑄品行
博興縣第五小學以勞動基地本真園的“五園三區”為依托,構建獨具魅力的“本真”校本課程。“五園”包括百蔬園、向日葵園、中藥種植園、蔬菜創收園、花卉培育園。學校依循二十四節氣、植物生長特性與光照需求,對每個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學生在園里上勞動課,全程參與選種、播種、施肥、澆水、除草,細致記錄蔬菜等植物的生長全過程,體會勞動的辛苦與收獲的快樂。“三區”包括棉花種植區、功能拓展區和成果展示區。學校還設有專門的勞動教室,利用本真園采摘的蔬菜,開設手工、烹飪課程,讓學生在動手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學校毗鄰博興縣顧家老粗布市場,老粗布質地柔軟、透氣性佳、耐用且無靜電,承載著勞動人民數千年來的智慧。勞動周里,學生帶著在本真園采摘的棉花走進市場,請專業人士講解老粗布的歷史淵源、制作工藝、材質分類等知識,指導學生用舊式紡車將棉花紡成線,操作老式織機制作老粗布。這樣的勞動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更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守護非遺的意識。
純化鎮中心學校則以純化鎮4個管區、32個村莊命名,建設實踐園,開設“勵志遠行”鄉土課程,帶領學生探尋村莊、村碑、作物,了解家鄉的紅色歷史與企業發展,讓他們銘記鄉土之魂,樹立建設家鄉的遠大理想。
(作者單位:山東省博興縣教育和體育局)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5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