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如何推進教師數字素養一體化培育

發布時間:2025-09-09 作者:楊俊鋒 鐘怡萱 來源:中國教育報

云南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依托人工智能助學系統開展教師培訓。 資料圖片

寧夏銀川市慶興區中小學教師暑期參加數字化教學培訓。 資料圖片

  智能時代,面對教師角色轉型的挑戰,急需探索貫穿職前與職后的系統性培養路徑,打破職前職后培養壁壘,構建連貫的數字素養培育模式,助力師范生順暢適應未來教學環境,為教師提供持續的專業成長支持,從而有效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走向深入。

  1

  職前培養

  強調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實踐

  師范生的數字素養教育是教師角色轉型的基石。職前數字素養培育要強化智能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實踐,突出人工智能技術的具體操作、掌握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方法、具備面向未來的教育創新意識。

  重構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數字素養課程體系。師范院校要以人工智能整合學科知識理論框架為基礎,系統重構數字素養課程體系。一方面需將人工智能應用貫穿于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各環節,提升師范生運用智能技術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需建設涵蓋人工智能基本原理、教育數據倫理等內容的人工智能通識與倫理課程,幫助師范生理解智能技術邏輯與教育應用場景。

  建設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未來學習中心。依托沉浸式、情境化的智能技術融入的新型學習空間,開展實踐訓練,使師范生在仿真環境中掌握技術融入的教學策略。通過虛擬仿真教學實訓,如模擬課堂管理、學生互動和教學反饋等真實課堂場景,提高學生在真實教學環境中的應變能力與實操技能。通過人工智能教學實驗室,讓學生體驗智能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作業批改等環節,培養運用人工智能優化教學與決策的能力,強化對智能教育環境的適應性與創新意識。

  開展人機協同教學和學習新形態實踐。為學生提供人機協同的學習環境,并鼓勵學生探索人機協同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感知教師與人工智能有效協作的方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學習生態,推動學習方式變革。打造智能交互學習情景,以多元資源賦能學生自主學習。使師范生在日常學習中熟悉、適應人機協同,為以后進入職場常態化使用AI做好準備。

  2

  職后培訓

  強化智能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職后數字素養培訓是促進教師角色轉型的核心推力。需立足于真實教學問題,以場景化體驗為載體,提升教師對智能技術的理解,強化智能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激發教師應用技術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強化教師對智能技術的教學支持性的理解。通過定期的教研活動,豐富場景化的工具應用列表,幫助教師了解智能工具的功能及其適用教學場景,通過優秀的應用案例展示,逐漸加強對智能技術教學支持的理解。如利用AI工具制作教學智能體賦能評價改革,利用開源大模型制作虛擬仿真實驗促進直觀教學、自動生成互動網頁學習資源、一鍵生成演示課件等。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動智能技術融入教學。要引導教師通過各種方式發現自己教學的問題,明確是教學效率的問題、教學效果的問題,還是自身專業發展的能力問題,并采用合適的智能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促進問題的解決。如講授某知識點總是有一部分學生聽不懂時,可以考慮把抽象的知識用AI工具生成可視化、可交互的仿真學習資源,促進抽象知識的直觀化呈現。

  創新基于問題的場景化人機協同教學模式。在明確教學問題后,確定智能技術融入模式,重新設計教學活動。一節課45分鐘,可能由3—5個技術支持的學習活動構成,每個活動都有具體的待解決問題和教學模式。培訓要面向具體的應用,引導教師建立場景化的應用體驗,提升針對具體問題的活動設計能力。比如點陣筆技術的應用,通過數據分析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后,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案,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模式,促進大規模的因材施教。

  建立學校數字化支持服務體系。學校可建立數字技術應用共同體,通過學科教師、技術教師與智能體的有效協同,為教學提供常態化技術支持。完善校本激勵與評估機制,對在技術應用與教學融合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激勵,激發教師持續探索與實踐的內在動力。

  3

  職前職后銜接

  構建多元協同的一體化培養機制

  職前職后銜接的一體化機制需要政府、企業、高校、中小學有機協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形成連貫的培養體系。

  構建以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校與中小學協同育人機制。通過見習、實習、研習等環節促進理論與實踐貫通,推動數字素養培養落地。建立雙導師制,由高校教師與中小學骨干教師共同指導,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有機協同,在真實教學場景中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定期開展高校與中小學教師的交流研討,實現教學資源與經驗的常態化共享。高校開放教育實驗室、智慧教育示范中心及未來學習中心,中小學教師定期參與智能教學研修,將中小學優秀教學案例、校本課程資源作為高校師范生的教學素材,共同推動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

  打造以真實教學問題解決為驅動的智能產品協同研發機制。圍繞真實教學需求開發適用性強、可持續演進的教學解決方案,打造貼合教學實際、具有教育溫度的智能工具。建立需求導向的產品共創機制,中小學教師提出教學痛點,高校提供理論支撐與技術驗證,企業負責產品研發與迭代。在真實課堂中開展產品試驗,通過建立產品試用反饋渠道等,促進教學需求與技術供給的有效對接,形成良性互動的教育技術開發生態。

  完善以智能融合創新模式為引領的政策協同激勵機制。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明確高校、中小學與企業等在人才培養、產品研發中的角色與責任。建立政府、企業、高校、中小學四方合作的智能融合創新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共同開展智能教育應用的研究與推廣。政府負責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高校注重理論指導,中小學則作為實踐基地,推動智能融合創新模式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

  (作者楊俊鋒系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鐘怡萱系杭州師范大學研究生;本文系2024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軍人才培育課題“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倫理風險及防范研究[24QNYC14ZD]”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9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免费视频成人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小说|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国内精品videofree720|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夜夜春夜夜爽久久小|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a片一二三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一|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同性| 日韩精品成人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第27页|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图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久久午夜精品视频| 2020国产精品自拍| 精品久久中文网址|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