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季雙選會足足比往年早了20天!”9月一開學,西安科技大學就業工作一線的教職員工們就立即投入準備狀態。
而剛剛過去的暑假,在西安伏天熱焰的“炙烤”中,該校和就業相關的各項工作也沒有絲毫停歇:校領導、各學院負責人訪企拓崗促成新增就業崗位500余個,校內就業系統向學生推送崗位信息600余條……
促就業,這所行業特色高校為什么要這么“拼”?他們又“拼”出了哪些為學生服務的實招?
踏踏實實面向煤炭行業“基本盤”
“煤礦不可能建在一線城市,而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又是人之常情——對于一所‘因煤而生、依煤而興’的行業高校來說,二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矛盾。如何引導畢業生踏踏實實面向煤炭行業的‘基本盤’,去基層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就業,是一大難題。”談及畢業生就業,該校黨委書記來興平從不諱言學校面臨的現實困惑。
他舉了個例子:學校煤炭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省內的大型煤礦從事技術崗位,試用期后月薪普遍過萬元,有的技術骨干甚至可以達到年薪30萬元左右。而同期選擇在西安從事非技術類崗位的畢業生,起薪多在四五千元,甚至更低。部分人還因崗位匹配度不足,最終選擇轉行。“即便如此,仍然有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就業。”
學生的選擇源于復雜的個人動機。有的考慮要“離家近”、子女就學方便,有的則直接指向就業地點能否點到豐富的外賣、是否有和朋友聚會的場所、是否方便參與社會文化生活等。在來興平看來,在就業這件大事上,高校最需要做的,是幫助學生走出個體局限,真正實現自身價值。
“我們常說‘校準人生坐標’,但這個坐標從來不是孤立的——橫軸是個人的興趣與能力,縱軸則是國家的需要與發展。當兩者重合時,坐標點才有穿透時間的重量。”來興平說。
而這一理念,也是該校近年來通過文化、教育、科研、服務等場景創新,構建全過程、全場域、沉浸式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牽引學校就業工作提質增效的出發點。
以全方位改革為促進就業打基礎
促進學生到煤炭行業就業,實現行業認同至關重要。
“學校從就業觀念與就業前景兩方面發力:一方面,校企協同深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場景的‘現實感’,通過多種形式立體傳導就業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在實踐場景下深化學生對所學專業、行業發展、就業前景的認知。”該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李建明介紹說。
他的手中有兩組統計數字:近兩年,該校共有52支專項實踐團赴西北5省(自治區)17市60余家煤礦調研學習,面向行業及西部地區就業比例實現連年增長。學生在校期間社會實踐覆蓋率達100%,2025年超過40%的學生通過實踐確定就業方向。
“畢業生逐步實現行業認同,是學校積極對接國家‘雙碳’戰略,緊緊抓住煤炭產業轉型升級趨勢的具體體現。”在該校教務處副處長王樹奇看來,學校通過強化學科專業建設與市場需求對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發展同頻,為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樹奇介紹,作為陜西省屬高校中唯一擁有A類學科的大學,該校近年來以“能源+”“安全+”促動優勢學科群壯大,以“AI+”賦能“能源、安全”等特色主體學科升級,主動布局交叉新學科,新增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采礦工程等專業。
與此同時,該校還深入主動開設“微專業”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我們設置的微專業實現了三重目的:第一,體現實用導向。讓微專業幫助學生多掌握一些在傳統專業學不到的、就業中又能用得上的東西。第二,服務專業調整。有的專業體量大,轉型升級比較困難;微專業體量小,幾門課可以先行先試。第三,試水教學改革。我們嘗試加大企業元素在課程中的占比,引入行業尖端企業共同設計課程,行業專家共同授課。”王樹奇介紹,目前,該校已設4批次66個微專業,以學科交叉培養不斷增強人才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不僅如此,該校還不斷創設“雁塔聯盟”、“四主體一聯合”平臺、榆林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采與清潔利用研究院等科研新場景,深化訂單式、沉浸式、項目制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成長深度嵌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中,讓創新能力與職業教育在科研探索實踐中完成。
數據賦能讓就業服務更加精準高效
從業多年,該校學生事務服務中心主任付春嵐發現,近年來自己的工作性質發生了不小的轉變:“服務學生就業,除了跟學生、企業溝通,還要跟大數據打交道。”
她和團隊依托大數據分析實現崗位精準匹配,不僅建立了覆蓋全校的學生就業數據庫,還系統分析了歷年企業招聘信息,包括崗位薪資、專業需求等關鍵指標,逐步構建起“企業—學生匹配畫像”。2024年,學校開拓的新增崗位與學生的匹配度顯著提升了40%。
“數據賦能就業服務,讓匹配更智能、就業更高效。”該校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張穎介紹,她所在的部門聯合校信息網絡中心開發的精準就業推送系統,實時向學生推送定制化崗位信息,并優先推薦匹配度高的企業。2024年,該系統累計向學生精準推送崗位信息3.2萬條,學生點擊率提升65%,平均簽約周期也縮短至7天以內。
今年暑期,該校校長鄧軍到榆林市訪企拓崗,收獲了一個意外驚喜:學校共有164名2025屆畢業生在當地實現就業,分布在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制造業等各個行業,并且遍布國企和機關事業單位。
8月30日,該校召開新學期工作會議,各院系、各部門統一思想:“畢業生就業率要在上一屆創新高的基礎上,繼續加油干。”
“我們就是要把立足陜西、服務西部、面向全國的就業召喚刻在每一代學子的心間。”會上,來興平語重心長地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0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