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五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會”高級階段活動戲劇獨白/中華才藝展示環節,六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用獨特的方式演繹了他們眼中的中國文化。
舞臺燈亮起,留學生們以多元才藝演繹中華文化?;蛞髡b詩歌《雨巷》,異國腔調為江南詩意鄉愁平添新韻;或揮劍起舞,剛柔并濟展現千年俠義精神。唐樂聲中,廣袖翻飛再現盛唐氣象;折扇輕搖,傳統貫口相聲《報菜名》贏得滿堂喝彩。水袖輕揚間,春之精靈舞出東西方美學的交融;詩酒豪情處,李白名篇《將進酒》朗誦將中華氣度推向高潮。
每個節目都是跨文化的精彩對話,讓傳統煥發新生。他們用詩、舞、武、戲,編織出一場跨越山海的文化對話。
戲劇獨白/中華才藝展示環節精彩片段
南京師范大學 麗莎(俄羅斯)
俄羅斯選手麗莎以《雨巷》的朦朧詩意,搭建起一座中俄文化的對話長廊。當江南的細雨邂逅低語中那份獨有的憂郁,鄉愁便在字里行間悄然流轉,情緒如水墨般在宣紙上緩緩暈染,層次豐富,余韻悠長。文化的傳播,從不是單向的講述,而是不同情感在交匯中迸發的共鳴與化學反應。
廈門大學 張帥哲 (尼日利亞)
尼日利亞選手張帥哲對中國傳統劍術的演繹令人眼前一亮。他手中持劍修長,步伐沉穩,每一式都凝聚著東方武學的神韻。中國劍術,素有“百兵之君子”的美譽,講究內外兼修、剛柔并濟。張帥哲用動作詮釋精神,用理解跨越文化,讓這門古老技藝在異國人士中生根發芽。正是這樣的“生長之勢”,才得以讓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突破,煥發新生。
華南理工大學 張雪玲(印度尼西亞)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選手張雪玲,身著一襲漢服、步步生香,額點花鈿,仿佛從盛唐畫卷中款款走來,宛如一位“行走的文物”。她以唐代舞蹈演繹盛唐宮廷風貌,仿佛看見安樂公主李裹兒霓裳輕舞、倩影流轉的動人場景。當歷史的傳承被賦予現代的節奏,那沉睡千年的文化基因也隨之悄然蘇醒。她的演繹詮釋了一個樸素卻深刻的道理:傳統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固守,而在于不斷被賦予新的理解與情感溫度。
天津師范大學 凱文(赤道幾內亞)
來自赤道幾內亞的青年,以相聲“報菜名”的形式傳遞中國飲食文化。他用一串串菜肴名字,快速而富有節奏感地展現了中華美食的豐富多樣。雖菜色各異,但相似的味道中蘊含著團圓與共享的美好寓意。在他的講述里,飲食成為跨越文化的橋梁,傳遞著溫暖與情感,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安徽大學 茹欣怡(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選手茹欣怡在舞蹈《畫中游》中,巧妙詮釋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留白”美學。她以輕盈的舞姿和恰到好處的停頓,仿佛在空白處繪出無盡想象,讓觀眾感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韻律之美。舞蹈中的每一個靜止與流動,都成為情感與意境的交匯點,彰顯出東方藝術獨特的神韻與深邃。
新疆師范大學 歐斯曼扎諾娃·瑪麗卡姆(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選手瑪麗卡姆的《將進酒》朗誦,深情詮釋了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豪情壯志。她將這份豪邁轉化為跨越文化隔閡的隱喻,提醒我們:文化傳播的終極目的,不是單純展示奇觀,而是搭建理解與共情的橋梁。
評審專家們一致認為,本屆選手在三個維度實現突破:一是文化解讀的深度,二是當代中國的認知廣度,三是跨文化敘事的溫度。
浙江農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孔子學院)院長趙有華指出:“語言是交流的橋梁,更是文明的密碼。唯有語言學習、文化體悟與社會實踐三維融合,方能培養真正的"中國通",成為文明互鑒的使者。”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院長路云指出:“本屆大會最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來華留學生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正在從表層認知向深層認同轉變?!?/span>
大會首席學術顧問斯明誠深有感觸:“真正的文化理解往往源于生活細節的觸動,這種'微觀敘事'恰恰是最有力的文化傳播。用他們的眼睛發現中國的溫情,用他們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這樣的傳播效果遠勝于任何官方宣傳。”
舞臺光影流轉,五洲學子以才藝為媒,讓中華文化的千年神韻在世界舞臺上綻放異彩。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文化使者,正用他們獨特的藝術表達,架起一座座跨文化溝通的橋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