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起·回顧歷史——
我們初心如磐,揚帆起航
高標準打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北侖現象”。北侖依港而建、因港而興,是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大量隨遷子女在北侖有切實的就學、發展需要,大量高端企業在北侖有迫切的人力、人才需求。教育的優質均衡,是北侖群眾所盼,區域發展所需,對北侖意義重大。
1984年建區之初,針對教育底子薄、基礎弱。針對這樣的情況,北侖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辦好每一所學校、開好每一門課程、教好每一個學生、成就每一位教師”為目標,努力建設優質均衡的教育體系。1986年,北侖在全省率先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1996年,在全省縣市區教育20項指標綜合發展水平評估中,北侖位居第一。2003年,全區所有鄉鎮街道被評為省教育強鎮。2009年,獲評“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2013年,在全省率先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評估。北侖教育高速均衡發展的經驗,被光明日報稱為“北侖現象”。
高質量探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北侖路徑”。近年來,北侖將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列入北侖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行動的核心目標,與重大工程一體推進。
一是實施“十項工程”,細處著手抓暖心實事。投入1.63億元,實施最美上學路、入學百事通等“十項工程”,全面升級改造校園、教室、食堂及上下學接送等環境設施,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二是建立“十項機制”,完善制度抓保障升級。建立特殊群體關愛、隨遷子女就學“零門檻”、教育高端合作等“十項機制”,在資源擴充、教師培養、師生關愛等領域,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引領學校辦學水平、服務水平提升。三是采取“十項舉措”,多維發力抓辦學質量。采取課程改革、校超聯賽、家長成長學院等“十項舉措”,從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系統內外三個維度發力,推動“五育融合”,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學生核心素養。
潮漲·立足當下——
我們風雨兼程,乘風破浪
制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要是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的“四大差距”。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擴優縮差,將差距轉化為“長板”,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航路上,搏擊風浪、勇毅前行。
縮小區域差距,整體擴優提質。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更多隨遷子女需要在北侖就學,區域年均新增學生近4000人。北侖與大數據中心一起精準分析人口趨勢,科學布局教育資源,著力完善與常住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教育公共資源供給機制。近5年,投用12個義務段學校新改擴建項目,新增學位1.3萬個,確保了符合條件兒童100%在北侖接受義務教育。至2025年,還將投用6個義務段學校項目,新增學位1.1萬個;注重教育資源統籌,逐步整合小規模學校,適度增加九年一貫制學校。目前全區已沒有12班以下的小學校,義務段共有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省現代化學校7所,標準化學校覆蓋率100%。下一步,將繼續努力提升學校品質,破解“大校額”等問題,力爭到2025年,40%以上義務段學校創建為省現代化學校,打造20所新優質學校。
縮小城鄉差距,重點擴優提質。著力完善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體制,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堅持“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四項統一,確保教育公平。加快舊學校、偏遠學校改造,全區學校塑膠田徑場100%覆蓋,室內運動館建設率90%。此外,設置農村特崗津貼、特設骨干教師崗位,推動名師優師、青年教師和待遇保障向偏遠學校傾斜。今后3年,名優骨干配置比例還將再上升10%。
縮小校際差距,聯動擴優提質。全區義務段學校實現教共體全覆蓋,助推小規模、偏遠學校質量提升。扎實推進智慧教研,構建教研室——教學共同體——教研組三級教研網絡,全面提升教師教科研水平,賦能課堂教學。去年,北侖中考學生總分標準差全市最低;設立區教育裝備專項資金,均衡配給各類資源。全區義務段學校7項資源配置校際差異系數分別為0.152和0.196,遠低于國家規定的小學0.5、初中0.45標準。
縮小群體差距,精準擴優提質。著力完善弱勢群體關愛機制。聚焦“隨遷子女”群體,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入學保障政策,對學位矛盾突出區域,實行大學區招生,全力保障隨遷子女就近入學。完成6所“民轉公”學校規范工作,
全市率先實現義務段公辦學校覆蓋率、義務教育免費率兩個100%,隨遷子女全部入讀公辦學校。下一步,將繼續保障隨遷子女入學“同城同待遇”;聚焦“特殊兒童”群體,建立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制度,建設職高、幼兒園“衛星班”,完善特殊教育體系,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就學率達100%。構建“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助學幫困體系,區財政保障實施貧困學生免費、愛心營養餐資助,涵蓋隨遷子女,實現應助盡助。接下來,北侖將繼續加強特殊兒童關愛,持續推動特殊教育向兩端延伸,力爭職高衛星班學生100%就業。
潮涌·展望未來——
我們使命在肩,勇立潮頭
新的一年,北侖將重點推進三項工作,開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航程。
推進全域教共體建設。深化“浙江省義務教育全域教共體辦學試點區”建設,以學段打通、師資流通、治理融通為目標,出臺實施意見,重點針對薄弱學校、偏遠學校、新建學校三類學校,實現“學位互補、師資互派;課程共享、教研共建;平臺同創,資源同步”。加強項目化合作,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驗區。擴大與浙師大的合作辦學廣度,覆蓋至柴橋街道全域:與寧波大學共建“1+2+N”合作體系,資源輻射至全區。
探索“校家社”共育未來教育場景。健全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結合未來社區和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打造未來教育場景。完善校家社協同共育生態體系課程建設,以課程創新為導向,融入智慧教育場景,強化未來學校學習方式變革,打破學科、學校、學區邊界,突出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學校辦學作深層次教育理念革新和流程再造,驅動未來學校結構進化,探索未來學校“校家社”共育的北侖模式。
深化教育生態評價改革。探索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評價體系,科學修訂微觀評價指標,建立以“師生關系”為導向、從起點看變化的過程性評價模式,以評價結果驅動教育決策,糾正“五唯”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構建“和美教育”的新生態,不斷提升師生家長、群眾社會對教育事業的滿意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