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心區堅持以“立天地之心,辦面向未來的教育”為核心理念,努力探索新時代城市教育改革之路,全力為現代化城市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為什么提出“立心教育”?
天心區因域內著名的天心閣而得名。“天心”是天心區塑造“立心教育”的原點。從文化的視角看,“天心”是兩個意象,“天”代表自然,代表遼闊的外宇宙;“心”代表心靈,代表豐富的內宇宙。從教育的視角看,“立心”的生長點全在一個“心”字,有心就有教育,有心就有遠方,有心就有教育的品質與境界。
而“立”所傳遞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感,凸顯出教育成長性與生命的未完成性。立,是人的精神姿態和文化風骨。立人,就是“立德樹人”的本質與核心。提出“立心教育”,還基于天心區以下的歷史和現實因素。
一是文化中心。天心區有著三千年的文明史,素有“處處是文化,滿眼皆歷史”的美譽。這里,人文薈萃。長沙眾多“文化地標”坐落在這片熱土。這里,紅星閃耀。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這里譜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文脈的生生不息、教育的源遠流長,彰顯著天心區“立心教育”特有的底蘊和價值。
二是天心區坐擁“融城核心”與“省府中心”的“雙心”優勢,天心區要再造天心新優勢、再創天心新輝煌,奮力譜寫建設“智慧天心、融城核心”的嶄新篇章,都迫切需要教育“立心”。
三是天心教育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內涵提升年”為抓手,對標一流,真抓實干,著力提升天心教育品質,努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全力打造全國一流教育強區,為全面建設“智慧天心、融城核心”貢獻教育力量。
“立心教育”有怎樣的內涵?
“立”是“立心教育”的過程指向。在學校規劃上,天心區實現“起步就與未來同步”;在教育治理上,推天心區進區域教育的扁平化管理,培育“一校一品、華枝春滿”繁榮而生動的局面;在學生發展上,天心區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特別注重培育他們的勞動、藝術、審美等實踐能力,保護他們對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心”則是“立心教育”的目標歸宿。正如人們所熟知的“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關注人的心靈成長永遠是教育第一公理。天心教育在關注發展的規模、速度與數量的同時,關注教育的溫度、廣度和深度;在關注教育量的擴張的同時,關注教育質的提升;在關注教育目標達成的同時,關注教育的價值觀;在關注“把事做到正確”的同時,關注“做正確的事”。這就從根本上呼應了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時代吁求。
宋代理學家張載有著名的“橫渠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果從教育的角度解讀,張載的四句話其實是從四個維度道出了教育的終極追求:“為天地立心”揭示的是教育改變世道人心的心靈價值;“為生民立命”揭示的是教育經世濟民的社會價值;“為往圣繼絕學”揭示的是教育弦歌不絕、薪火相傳的文化價值;“為萬世開太平”,揭示的是教育奠基明天、澤被后世的未來價值。天心區的“立心教育”指向的是正是這份追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都沒離開“立心”二字。“立心”,可以說是“立德樹人”與“不忘初心”的總攬。
“立心教育”一方面植根于區域教育的豐富實踐,具有統攝力,另一方面它又能面向未來,具有引領力。所以,我們把“立心教育”又分解為三個維度,即品質立心、素養立心和創造立心,并且接入天心教育的“地氣”。
如何實施“立心教育”?
天心教育高質量發展,天心教育再創輝煌,需要“立心教育”助力。基于此,我們提出了以發展立心、以改革立心、以特色立心的工作思路。
以“特色立心”為例,天心區目前有國家級特色學校43所、省市級特色學校52個,外國語特色學校2所,市級以上藝體、科技類人才培訓和實踐基地39個。全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在全市名列前茅,雅禮書院中學是湖南省教育廳認定的唯一一所“創新教育實驗學校”,與長郡天心實驗學校、沙湖橋小學均被授予“全國創新教育試點學校”,沙湖橋還被授予全省唯一“全國知識產權試點學校”。
天心區更著眼于當代城市教育新需求,推動形成城市教育供給新樣態。先后創建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全國信息化教學改革實驗區、湖南省第一批教育強區、省發展學前教育事業典型區、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區、省師德師風建設重點聯系區、省平安校園建設先進區、省校園足球試點區等。
圍繞“立心教育”,系統構建六大工程:一是黨建引領工程:確定“心”目標;二是質量提升工程:樹立“心”高度;三是人才興教工程:凝聚“心”力量;四是五育并舉工程:構筑“心”格局;五是評價優化工程:聚焦“心”亮點;六是品牌宣傳工程:擴大“心”影響。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