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綜述
內蒙古準格爾旗屬丘陵地貌,溝壑縱橫,近一半的學校在鄉村和礦區,以小規模學校為主。為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一體化發展,解決鄉村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等難題,全面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發展水平,準格爾旗教育體育局依托“三通兩平臺”建設成果,大力推進“三個課堂”常態化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緊抓內蒙古“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契機,以智慧種子教師培養工程為動力源,以“溫暖教育”品牌建設為發展目標,采取強校+弱校、強校+新校的辦法,以專遞課堂為突破口,以打通學段、貫通培養為實施路徑,著力教學、教研和培訓三環節,構建基于專遞課堂的城鄉教育優質均衡一體化發展“三模式”。即以數字化教學環境創新教學場景的“1+1+N”城鄉教學模式、以與高校合作基于數字課堂混合式研修的“互聯網+傳幫帶”城鄉教研模式、以智慧教育種子教師培養為核心的“閃訓”城鄉培訓模式,實現快速引領鄉村教師成長,扎實推動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促進鄉村教育提質增效,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一體化發展。
實施過程與方法
(一)啟動階段:深入一線,以“真”調研獲取“實”數據
采取需求導向和問題靶向的方法,深入一線了解實際需求,全面把握準格爾旗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現狀和問題;通過識別和分析阻礙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在“真”調研獲取“實”數據的基礎上,在全域內結對共建學校19所。
(二)實施階段:聚焦問題,以“三模式”創新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1.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匱乏難題。以專遞課堂為橋梁,構建“1+1+N”模式,連接城鎮強校與農村小規模學校,以智慧種子教師為核心,組建主講教師與農村小規模學校助學教師的教學聯盟體。助學教師通過觀摩主講教師的教學過程,獲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實踐和課堂管理能力,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延伸,實現“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
2.解決教師專業發展受限問題。整合高校資源和本地資源,構建“互聯網+傳幫帶”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協同研修共同體,以訂單教研精準解決教師需求;以主題教研拉動鄉村教育教學改革;以送教送研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和長效互助機制,培養優質師資,實現全旗教育資源互補、教師協同成長。
3.解決教學質量差異大問題:聚焦智慧教育種子教師培養,采用“實踐師傅+理論導師”雙導師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高效化、模塊化、個性化的極簡教育技術培訓,開展課間和集體備課“閃訓”,構建數字化同頻互動培研新模式,即時精準解決教學問題,擴大智慧教育種子教師覆蓋面,縮小城鄉差異,提升教學質量。
(三)總結階段:總結凝練,推廣應用
形成培訓體系與研修共同體的雙向互促機制,擴大智慧教育種子教師的覆蓋面和示范引領價值,創新構建“互聯網+教育”特色模式,向全旗和自治區內外推廣,推動城鄉教師一體化發展。
1.“1+1+N”城鄉教學模式,形成“1+1”單點對單點式重點幫扶和“1+N”單點對多點式引領提升的教學均衡發展形式,利用主輔教師之間客觀差異形成的資源優勢,開闊雙方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實現了校際管理、師資、教育、教學協同發展。
2.“互聯網+傳幫帶”的城鄉教研模式,以訂單教研、主題教研、送教送研等方式匯聚名優骨干教師和教研員,構建協同研修教研共同體,有效緩解鄉村學校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問題,為鄉村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注入新活力。
3.“閃訓”式城鄉培訓模式,以“實踐師傅+理論導師”的雙導師制為核心,利用課間和集體備課時間,運用極簡教育技術,開展短時間、高效率、模塊化、個性化的培訓,滿足學校、教師的不同實際需求,提高了培訓普及率和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感與獲得感,實現了培訓效果的最優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