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住高質量發展新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和數字化改革,夯實數字校園基礎底座,建成一批核心業務系統,整合一批業務數據,打造一批多跨協同典型應用,創新一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數字賦能教育教學改革,推進以數字變革為引領的校域整體智治,打造“數智同科”智慧校園。
強頂層、建機制,統籌推進數字化改革
堅持統籌規劃,加強數字化改革頂層設計。學校制定《數字化改革工作方案》,明確改革總體目標和總體架構,構建“同科152”數字化改革任務體系,即:構建1個主體單元、實施5項數字化新變革、推進2項數字化關鍵工程、建設多跨場景化協同創新應用,迭代建成“數智同科”整體智治工程。同時,結合學校“雙高”和“十四五”發展目標,實施“強基 提效 賦能”三大工程,統籌推進全校數字化改革工作。
學校成立以書記、校長為雙組長的數字化改革領導小組,校長親自掛帥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組建工作專班,聘任專家指導小組,推行任務清單化管理、項目例會、月調度、晾曬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構建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的工作機制,精細化推進學校數字化改革工作。
實施“強基工程”,夯實智慧校園支撐體系
多方面升級校園網絡,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學校部署三大運營商5G通信網絡,擴容學校互聯網出口帶寬至5G,實現全校無線網絡全覆蓋,全面提升校園教學和生活區無線信號覆蓋和教學支持能力。擴容升級云計算服務平臺,建成以私有云為主、公有云為輔的高性能云平臺,為學校數字化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算力和存儲支撐。完善閘機安防物聯管控體系,利用“卡碼臉”認證技術,實現智能門禁管理,建設智慧能耗管控平臺,推進校園節能增效管理。
多重舉措鞏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保障網絡安全。學校全面部署網絡安全設備,實現網絡與信息安全的檢測、預警和自動防御;落實網絡安全防護工作,開展日常排查處置、定期自查自糾、重要時段護航保障、省部級攻防演練等工作;開展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包括漏洞掃描、滲透測試和定期等保測評;完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修訂發布網絡安全管理、數據安全管理等系列制度;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提升師生網絡安全素養。
實施“提效工程”,提升智慧校園智治水平
學校構建“數智同科”中樞平臺,包含業務中樞、組織中樞、任務中樞和多因素認證的統一身份認證授權體系。打造服務師生、校友、家長和社會學習人員的一站式校務融合門戶,整合全校業務系統和應用,匯聚200余項網上服務,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用戶體驗,實現月均辦理事務約2萬余人次,全年發送消息50余萬條,受到師生好評。
學校全面推進核心業務數字化,探索多跨協同應用場景,重點打造“無紙化會議、項目管理、財務報銷、智慧后勤、學習空間”等特色數字化改革典型應用,提供崗位聘任、年度考核、學生考勤等“一件事”服務,提升了管理服務效率,是學校整體智治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梳理學校權威數據源,開展“一數一源”數據治理,統一數據標準和接口規范,匯聚學校各類數據資源,構建“消息互通、數據共享”的數據中臺。依托數據中臺,打通全校核心業務系統數據,打造“數智同科”駕駛艙20余個業務大屏的深化應用建設,實現學校“人、財、物、事、教、學、研、服、安、信”等各領域業務數據的集成展示、狀態監測、預警監督、下鉆分析功能,為學校科學管理、領導決策提供強大支撐。
實施“賦能工程”,推進教育數字化發展
學校持續提升智慧教學環境,深化智慧教室、智慧圖書館、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建有直錄播教學空間149間,建成一套先進、可靠的智能化錄播系統,為近500門課程的日常教學提供在線巡課、錄播回放、課堂復習等豐富功能。搭建以“學習空間”為載體的教學應用集成平臺,整合學生在校期間各種學習數據,融合網絡教學課程、私有教學云盤、教學筆記、小組研討、個人直播間、錄播課堂等教與學應用,為師生開展信息化教學研討提供平臺支撐。
學校建成“智慧水利公共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完成水處理技術、綜合管廊等專業虛擬仿真實訓項目建設。配置智慧黑板、教師VR交互裝備和50臺虛擬現實操作一體機,通過師生交互性操作,虛擬場景與現實環境的結合,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解決教學無實感、教學效果差等問題,同時滿足學生虛擬教學實訓需求。
為提升學校社會服務能力,促進校內資源走出去,服務更多的社會人員,學校已對接“學在浙江”平臺為建設標準,打造“學在同科”試點應用,建設“我要辦”“我要查”“我要學”三大模塊,線上開設微技能學院、鄉村振興學院、水博社區學院,搭建“三金課堂”,實現校內師生辦事、業務查詢與線上學習一體化,校外學習者專業教育、終身教育與學習檔案數字化。
打造數字化改革新亮點
學校建設數智孿生校園,基于數據中心,集成樓宇、資產、監控、消防、能耗、門禁、教室、課表、考勤、消費、實訓、網絡等業務和數據,以全域高清實景建模為底座,具備遠程指揮、數據展示、狀態監測、遠程監控、在線巡課、信息預警、軌跡診斷分析等功能,建成學校綜合校情、教學動態、資產清查、宿管預警、辦學成果和校園文化宣傳等領域的典型孿生場景。
學校數字化改革典型應用“數智防疫”疫情管控平臺入選浙江省教育數字化改革典型案例巡展。該平臺聯結閘機等安防硬件和學校數據中心,聯動浙江省數據開放平臺和學生請假、報平安定位、教工出省報備等“最多跑一次”業務流程數據,推出消息預警機制,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4月,學校“學在同科”智播課堂、數智孿生校園、駕駛艙、融合門戶、AI招生機器人等案例亮相第61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現場,展示了學校近年來在教育數字化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案例。
創新人工智能應用教學教管場景
學校積極推動高等教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創新探索知識圖譜、專業技術圖譜、AI助教、崗位能力模型、文本閱讀、視頻理解、AI學情分析等技術,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教育治理能力提升。
學校工程造價專業遴選5門專業基礎課和7門專業核心課程,率先打造AI智慧課程,利用課程知識圖譜完成知識點顆粒度的細化與關聯,形成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的基礎網絡,并結合課程專屬的AI助教,為學生提供24小時答疑服務并進行學情分析和學業督導。通過專業知識圖譜的構建,打通了專業課程邊界,確保課程之間的有機銜接和知識點的深度整合。
學校上線微技能學院學習平臺,通過分析社會就業形式與崗位需求,梳理崗位、崗位技能、專業課程、課程知識點和資源,形成專業維度和崗位維度的技能模型,動態調整崗位行業要求、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知識點設置,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前瞻布局一批未來新興專業,升級改造一批現有傳統專業,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升師生數字素養,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近3年學校連續在浙江省智慧校園建設評價中名列前茅,入選浙江省教育廳數字教育試點單位,獲得多項榮譽和典型案例。未來,學校將繼續聚焦整體智治提升、教育數據治理、AI教育教學賦能、數字資源開發應用、師生信息化素養提升等領域,持續打造具備同科特色的數字化應用,以“數智同科”建設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