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重慶市渝北職業教育中心汽車運用與維修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以傳承和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為目標,以“匠心育人,創新驅動”為宗旨,以“強責任、塑典范、鑄匠心、促發展”為使命,樹立“融合促發展,創新增效能”的建設理念,探索“專業融合、資源共享、路徑創新、效能提升”的新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模式。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新能源技術迅猛發展,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方向轉型升級。面對新時代賦予的使命與挑戰,學校通過思考以及實踐來回答以下關鍵問題:一是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二是激發教師團隊協作效能與創新活力;三是打造一支構建德技雙馨、業務精湛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以此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深化產教協同 提升協作效能
深化產教協同新生態。一是專業融合產業,對接汽車行業技術升級趨勢,開展行業調研,與企業共同制定崗位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標準,將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維修、車聯網技術等前沿內容融入課程體系;二是課程融合競賽,將汽車職業技能競賽標準嵌入課程內容,通過賽教融合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開發以技能競賽為載體的實訓課程包,創新模塊化教學模式。三是校企資源融匯,建設校企共享實訓基地,集成虛擬仿真實訓、整車實操訓練平臺,為學生提供真實企業環境的學習體驗。企業技術骨干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過程,推動教學、企業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構建團隊發展新路徑。一是教學模式創新,打造高效協同教學團隊。探索創新項目式教學、情境式教學,構建多時空互動、多要素協同、多層次溝通、大數據支持的職業教育立體課堂。通過組織“黨建+課程思政”等主題黨日活動,推進模塊化教學模式和“課程思政”改革;二是師資培養創新,構建多維協同學習機制。建立老中青“傳幫帶”培養機制、校企聯合師資培訓機制,采取任務驅動、模塊化管理模式,以汽車與裝備制造專業集群為基礎平臺,突破部門、學科和崗位之間的界限,構建以教學團隊為核心、企業深度參與的協作共同體,通過汽車與裝備制造現代產業學院,推行“雙師雙能”培養計劃,實現團隊教師與企業工作的雙向流動;三是管理機制創新,完善激勵與協同管理模式。實施團隊績效管理制度,建立“激勵+約束”的考核機制,以成果為導向推動團隊良性競爭,完善校企互聘機制,引進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或技術顧問;四是評價體系創新,構建動態成長團隊評價模式。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將教師教學質量、科研成果、企業服務成效納入考核標準,推行動態評價模式,依據實際成果調整團隊成員目標與任務分工。
激發團隊發展新動能。一是協作效能提升,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協同工作機制,推動團隊教師協同開發課程和項目化教學。通過定期研討與培訓,強化團隊成員在技術、教學與科研上的分工與協作能力;二是教學效能提升,聚焦模塊化課程開發,提升課程對崗位能力需求的契合度。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VR虛擬仿真、AI智能分析等)優化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三是服務效能提升,拓展校企合作廣度,為區域汽車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能培訓等服務。建設汽車行業技術服務平臺,推動技術成果向企業應用轉化;四是職業效能提升,激勵教師通過專業技能比賽、科研項目等提升個人職業競爭力。支持教師在行業組織中擔任技術專家,增強學校與企業間的橋梁作用。
成員發展良好 育人成績顯著
團隊建設成果顯著,名師名校長不斷涌現。截至目前,1名教師成長為名師名校長,1名教師晉升正高級講師,3名教師晉升副高級講師,團隊負責人成長為校長,1人執筆全國汽車美容與裝潢專業教學標準,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評市級典型案例4個,發表中文核心期刊2篇;參加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國家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市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取得專利13項,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60余次,技術培訓3萬人次。
汽車運用與維修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員
校企深度合作推動,專業資源建設成效顯著。校企、校校共同完成教育部現代學徒制、1+X證書試點、校企合作示范項目等省級以上項目10項,建成省級汽車運用與維修優質專業。共建國家“十四五”規劃教材2本、省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全面提升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水平和課程質量;校企共建了“長安福特學徒制班”“長安汽車學徒制班”“中德班”,累計受益學生500人,共同開發線上線下精品課程5門、教材8本,共建省級“雙輪驅動”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省級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
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專業研討會
立體課堂全面實施,學生職業發展前景廣闊。通過立體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顯著提升。學生參加省級以上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獲獎85項,其中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項,獲國家獎學金5人,680余名學生參與長安汽車、賽力斯汽車等企業的新型車型制造服務,94名學生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學生就業競爭力顯著增強,職業發展前景廣闊。
指導學生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專業技能訓練
抓牢產教核心 夯實發展基礎
以產教融合為核心,構建協同發展的創新生態。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需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將行業最新技術、職業標準融入教學體系,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通過“專業融合、課程融合、校企融合”,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以多維協同為路徑,提升團隊整體效能。教學團隊建設需以創新為核心,圍繞教學模式、師資培養、管理機制與評價體系四大領域全面發力,形成協同高效的團隊發展模式。在教學上,實施模塊化教學改革,通過“立體課堂”,實現多時空互動、多要素協同;在師資培養上,建立老中青“傳幫帶”機制和校企聯合培訓機制,依托專業集群平臺,靈活組建教學改革、實踐實訓等小組,推動“雙師雙能”發展;在管理機制上,推行“激勵+約束”相結合的績效管理與動態評價機制,激勵團隊成員在教學、科研與服務方面不斷突破;在評價體系上,推行動態評價模式,將教學質量、科研成果與服務成效多維度納入考核,助力團隊持續優化。
以成果轉化為導向,強化多元價值創造。圍繞“教學質量提升、科研成果轉化、企業服務成效”,注重成果導向,持續優化團隊建設模式。通過課程開發、競賽指導、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等形式,實現教學、科研與服務的多元價值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