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北省雄安新區教育局與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志聯合主辦的“人工智能+教育”行動暨京津冀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訓活動,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容東分校拉開帷幕。來自京津冀三地以及廣東、浙江、江蘇、河南、山東等地的教育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一線校長及教師代表等500余人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推動京津冀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探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創新路徑,共謀區域協同發展的未來藍圖。
活動現場與會嘉賓合影
開幕式上,雄安新區教育局副局長馮楊代表主辦方致辭。他指出,雄安新區作為國家戰略級新區,始終將教育作為優先發展領域,目前初步構建了“課堂+平臺+生態”的數字化教育體系。“未來3年,我們將重點推進‘雄安教育大腦’建設,整合教學、管理、評價全流程數據,實現精準化決策;推廣雙師課堂模式,借助AI技術縮小城鄉、校際差距。”
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阮瀅在致辭中強調,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教育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她提到,北京市已出臺《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計劃通過構建課程體系、培育師資隊伍、創新教學模式等舉措,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新范式。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等指導單位呼吁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門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打破區域壁壘,共建共享優質資源,探索跨區域教育治理新模式。
活動聚焦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全鏈條改革,通過主旨報告、區校探索、教學觀摩、主題研訓等形式,呈現了一場理論與實踐交融的思想盛宴。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喻國明在主旨報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教育新質生產力”。他提出,未來的教育生態將呈現三大特征:一是教學場景從封閉課堂轉向開放生態;二是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三是評價體系從單一分數轉向多元能力。“教育需要培養的是AI無法替代的核心素養——批判性思維、創造力與情感共鳴。”喻國明的觀點引發與會者共鳴。
在區校探索分享環節,5位來自京津冀不同區域的教育實踐者呈現了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創新案例,從不同角度和方面分享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教育領域的實踐與思考以及智慧校園建設的創新經驗,解讀了數字化轉型中的教學創新路徑。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容東分校校長胡友永,講述了學校在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及從賦能課堂到真正賦能學生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分論壇上,來自廣東、浙江、江蘇以及京津冀的數十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教育領域大模型應用的創新實踐。在教學觀摩環節,來自北京市第八十中學雄安容東分校的教師進行了課堂展示。
高二物理法拉第磁感應定律的應用展示課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朱永海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構課堂權力結構——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促進師生對話的橋梁。”
在本次活動中,DeepSeek大模型的教育應用引發廣泛關注。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學技術教研組組長李響,現場演示了AI在作文批改、知識點診斷、虛擬實驗等場景的應用。
北京建筑大學機器人工程系教授秦建軍在點評時指出,這場匯聚智慧與力量的盛會,不僅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為我國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鮮活案例與樣本。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