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科網聯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區域教育專業委員會、北京教育信息化產業聯盟人工智能教育專業委員會、山東省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內蒙古包頭市教育局、新疆克拉瑪依市教育局等20家教育單位,共同調研并發布了《2025年教師人群應用人工智能情況調研分析報告》。
調研報告基于53272份有效問卷以及超過6000萬用戶數據的交叉分析,深度剖析了一線教師在AI應用中的現狀、需求與挑戰,并闡釋了AI技術對教育場景的深度重構與教師群體的真實應用圖景。
報告指出,DeepSeek-R1模型的技術突破推動AI教育進入全鏈條賦能階段。目前AI已滲透備課、授課、學練等六大教育核心場景,幫助構建“精準化—個性化—智能化”新范式。
數據顯示,有75%的教師使用過AI工具,但高頻使用率僅為20.3%,備課場景成為主戰場,出題組卷、課件制作、資料搜索需求占比均超過37%。
報告顯示,10年以上教齡教師在AI應用中占比55%,七年級至高三年級教師超過六成,主科教師更積極擁抱技術。然而,初高中未使用率達70%,物理、化學學科教師未使用率超過80%。“公式識別弱、知識點錯誤頻發”成為理科教師棄用AI主因,折射出工具與教學場景的適配斷層。
有71.4%的教師困于“說不清需求”,69.3%的教師需要“人工修正AI生成內容”,68.1%的教師“缺乏有效教程”。面對工具與場景脫節,95%的教師呼吁教育垂類AI產品,期待輕量化插件與專業化內容生成。
調研報告也預示了三個AI應用的演進方向。一是在工具層 ,從“功能堆砌”轉向“教學邏輯嵌入”,要開發符合學科認知規律的專用AI;二是在制度層 ,要建立“教師—AI”協同備課標準,界定人機責任邊界;三是在文化層,要重塑“教師—AI—學生”三角關系,讓技術服務于教育中“人的覺醒”。
當AI能快速生成教案、批改作業,教師的核心價值將更聚焦于“不可替代的人性化能力”,如從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習引導者,利用AI實現個性化教學,不變的則是對教育初心和本質的堅守。
學科網負責人強調:“這場技術革命正在催生新的教育文明形態——人類教師以AI為翼,在智能時代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同時傳遞和守護教育的溫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