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破解農村大齡男青年婚戀難題,由山東臨沂大學法學院師生組建的 “鄉遇良緣” 社工實踐團,近日深入臨沂市角沂社區、周井鋪、義堂鎮板材廠和富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地,通過實地調研、政策宣講、婚戀服務、試點改革等多元形式,積極探索大齡男青年婚戀難題的系統性解決方案,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治理與振興。
社區行動:重塑大齡青年的社會認知生態
“鄉遇良緣”社工實踐團走進角沂社區,針對大齡男青年“被社會邊緣化”等問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頗有成效的活動。實踐團成員開展婚戀現狀分享會和入戶宣講,通過剖析真實案例,引導居民理解婚戀困境背后的社會結構性因素,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和相互尊重的家庭觀念,逐步扭轉社會偏見,幫助大齡男青年重新獲得社會認可與尊重。
團隊創新開展“家風共話”入戶活動,通過代際溝通引導家庭成員換位思考,協助制定個性化的婚戀支持方案。策劃“青年文化節”等特色活動,搭建輕松的社交場景,為青年構建交流平臺,吸引周邊青年參與,推動形成包容開放的婚戀氛圍。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未來會聯合多方資源,進一步助力破解大齡男青年婚戀困境,為構建和諧社區貢獻力量。
實踐團在角沂社區開展助力破解農村大齡男青年婚戀困境活動
企業調研:破解工業青年的“社交孤島”困境
義堂鎮作為工業重鎮,聚集著大量外來務工青年。實踐團深入板材廠、食品企業開展調研,發現因三班倒工作制和廠區的地理隔離等因素,普遍出現男性員工社交圈狹窄、數字化社交替代現實互動的現象。實踐團成員通過組織跨部門聯誼、興趣沙龍等活動,引導青年走出“兩點一線”的生活模式,逐步拓寬社交渠道,重建多彩的現實社交生活。
團隊調研發現,婚戀經濟壓力是青年面臨的突出問題。實踐團成員積極與企業負責人溝通,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推動建立“企業婚戀幫扶基金”,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婚戀服務支持,緩解“收入與婚戀成本倒掛”的焦慮。
實踐團圍繞農村大齡男青年婚配難問題與本地企業開展座談
鄉村試點:激活基層婚俗改革的內生動力
實踐團成員走進周井鋪村,將其作為婚俗改革試點村,聯合村委推出多項創新舉措:將婚戀文明納入村規民約,倡導彩禮從簡;開設“鄉村振興青年學堂”,提升青年職業技能與社交能力;建立“校地合作基地”,將提供婚戀咨詢和家庭關系調解服務常態化。
“鄉遇良緣”社工實踐團表示,通過試點村改革活動,有效提升了農村大齡男青年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不僅在職業技能上得到提升,在社交能力和婚戀觀念上也發生了積極變化。未來將進一步貫徹落實此項改革措施,助力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實踐團在試點村內合影
青年擔當:于社會大課堂中錘煉成長
“鄉遇良緣”社工實踐團成員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依托,聯合法學專業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動能,深入基層開展普法宣講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村民們解讀法律條文,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實踐團成員設計婚戀心理疏導小組,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和指導,幫助他們緩解婚戀壓力,樹立積極的婚戀心態。同時,開發本土化婚戀服務工具,結合當地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為青年們提供更加貼心、實用的婚戀服務。
通過與基層群眾的互動,“鄉遇良緣”社工實踐團學會了用同理心理解問題,以創新思維解決問題。截至目前,實踐團已服務數百名大齡男青年,通過牽線搭橋、心理輔導、組織沙龍等多種方式,幫助不少青年建立了婚戀關系,并積極推動多個村(社區)啟動婚俗改革,引導村民樹立文明、健康的婚戀觀念。
實踐團成員表示,這次實踐活動不僅為鄉村婚戀文明建設注入了新活力,更展現了新時代青年服務社會、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為鄉村發展帶來積極改變,也更加堅定了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的決心。
未來,“鄉遇良緣”社工實踐團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加強與當地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溝通與協作,探索“產業發展 + 婚戀服務”融合模式,讓更多青年在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實現個人發展與家庭幸福的有機統一。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