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本科生各團隊,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實踐中屢創佳績。依托學校專業實訓基地及企業平臺,學生在農業、能源、鐵路運輸等領域推出三大創新系統,以技術突破解決行業痛點,為鄉村振興、能源轉型與交通安全注入強勁動力。
“AI+”技術賦能玉米種子智能分選
在內蒙古玉米種植產業中,種子分選是開展的重點難點。傳統種子篩選方法(如風選、水選)因依賴物理特性分選,難以有效識別霉變粒、異色粒及破損粒,人工操作更是面臨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下的瓶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智能制造專業學生團隊在指導教師于灝、許軍、王利全、董金茂、金香,以及校外專家趙圓月的帶領下,開發出基于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算法融合的“AI+”玉米種子分選系統。
該系統通過光學傳感器與機器學習模型,精準識別胚芽黑變、表面霉斑等霉變特征,實現對種子質量的智能分揀。相比傳統方法,其篩選效率與準確性大幅提升,漏檢誤檢率顯著降低。系統還能實時記錄分析種子質量數據,為農業精細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目前,該設備已展現出高度可擴展性,可滿足不同品種種子的篩選需求,為內蒙古玉米種植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切實賦能鄉村振興戰略。
開發基于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算法融合的“AI+”玉米種子分選系統
余熱回收技術助力“雙碳”目標與綠色轉型
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與節能減排并行的背景下,我國工業余熱浪費問題曾長期存在。以鋼鐵業為例,高爐煉鐵高溫爐氣余熱未充分利用,火力發電行業汽輪機乏汽余熱也面臨同樣困境。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生團隊在王凱、金香、王利全、許軍、于灝、張宇宏等校內教師,以及內蒙古成孚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的指導下,依托多學科交叉優勢研發出極熵動力余熱回收機組。
依托多學科交叉優勢研發出極熵動力余熱回收機組
該機組在鋼鐵、水泥等行業展現出顯著價值。鋼鐵業中,高溫爐氣余熱經技術處理可用于發電或預熱,提升能源效率;水泥企業利用水泥窯余熱發電,年省千萬電費。從環保層面看,其減少化石燃料依賴,降低污染物排放,避免熱污染;經濟效益上,降低企業能源成本,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這一創新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提供了技術路徑,推動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
智能測量技術破解鐵路限界測量痛點
在我國鐵路運輸體系中,建筑限界測量是保障行車安全的關鍵環節。但集中修施工、站場改造、地基塌陷等因素易導致設備限界變化,傳統測量需3人協作,存在效率低、安全風險高的問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生團隊在馬永偉、王利全、董金茂、金香和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劉龍,以及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包頭電務段工程師范德福、李嘉鑫和內蒙古創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黃建華的指導下,研發出鐵路建筑限界智能測量系統。
師生共同研發鐵路建筑限界智能測量系統
該系統采用遙控測量技術,搭配數據管理 APP,實現多項突破。測量精度達±10mm,激光測量角度范圍0-180°,適應-20℃至40℃溫度以及80%RH 濕度的復雜環境。原本3人的任務一人即可完成,安裝拆卸簡便,大幅提升效率、節省人力,降低安全風險。經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包頭電務段現場檢驗成效顯著,團隊計劃以本地鐵路為試點,向全國鐵路系統推廣,為鐵路運輸安全筑牢科技防線。
包頭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三大創新項目的落地,彰顯了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育人特色。從農業種子分選到工業余熱回收,再到鐵路安全監測,團隊依托學院實訓基地、內蒙古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等平臺,實現“技術研發—產業應用—社會服務”的閉環。
這些成果不僅解決了行業實際難題,更體現了學院在智能制造、能源技術、智能監測等領域的創新實力。未來,學院將繼續秉持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理念,以技術突破服務國家戰略,為鄉村振興、能源革命、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更多 “師范學院智慧”,打造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典范。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