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59 姓名:樊海寧
從參與玉樹地震救災到災后重建,從為了不漏掉一個包蟲病患者,用雙腳跑遍三江源地區,再到主動請纓逆行前往武漢抗疫,他扎根高原,20余年來用行動詮釋著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之德、仁者之心,他始終關懷后學,成為肝膽胰外科專業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師者先鋒。——題記
曾在玉樹地震時參加過救災和災后重建,這次他又主動請戰前往武漢新洲區,逆行抗疫。
他身先士卒,敢為先鋒,用雙腳丈量三江源大地,只為不漏掉一個包蟲病患者。
他大醫精誠,心系患者,為無數患者祛除病痛,并籌集公益基金700余萬元以解貧困患者燃眉之急。
他肩負重任,不辱使命,建立起青海省三江源地區包蟲病人群防治醫療救治體系。
他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所帶領團隊榮獲了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
疫情面前,主動請纓勇敢逆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面對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副院長、知名專家,樊海寧第一時間向院黨委主動請戰。
在來武漢市新洲區時,青海省衛健委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樊海寧擔任支部副書記。發揮臨時黨支部戰斗堡壘的作用,“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黨小組以最快的速度,帶領醫療隊參與當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從飛機落地武漢后,樊海寧就忙碌起來。他明白“零感染”的責任重大,不到兩天就要完成137名隊員的個人防護培訓,任務是非常艱巨,從院感組的個人分工、集體培訓、分組實踐到最終考核,他和院感組的隊員們想盡辦法,將所有個人防護細節按照院感組的討論制定出來,在最短的時間內集訓137人全部考核通過,帶領院感組在病房堅持培訓,嚴防死守。
隊員的需要、醫療的需要就是戰役動員令,他盡力解決。每當有物資困難,他在最短的時間內聯系到新陽光慈善基金會,按照醫院工作需求,一件件物資不斷從基金會發出,從呼吸機、彩超、消毒機、氧療儀到個人防護需要的口罩,給醫療隊募集價值約400余萬元的醫療物資。閑暇之余,他還為大家拍照片、拍視頻、制作視頻、聯系媒體報道大家的工作生活情況。
他作為感控負責人,嚴格把關,查漏補缺。抵達武漢后,他帶著醫療隊的院感專業人員,組成院感培訓組,同時針對醫療隊的特點進行分組培訓,培訓人員講座與示范相結合,培訓和考核相結合,熟練掌握并應用感控知識,確保醫護人員入院后工作萬無一失,通過培訓合格后隨時進入工作崗位。
進駐醫院病區后,他每日早出晚歸,堅守在感控的第一線。他還定時進入隔離區查看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處置,病區通風、消毒設備的工作狀態等,時刻強化感控工作執行。
同時,他還將院感防護形成集成技術,在當地帶領醫療隊到新洲區各級醫療機構約14家組織院感組調研和考察。援鄂期間,他落實院感防控技術,指導院感防控知識參加人數有400人、病區環境設計改建4家等。
針對新洲區重癥ICU診療患者的管理流程進行了布局和安排,和當地管理部門溝通協調,對病房重癥ICU和病房隔離區,要求進駐醫務人員按防護標準配備,實施分區管理和通道改進。
積極籌備物資支持新洲區人民醫院首次開展重癥超聲技術、應用實用新型專利“水流控制裝置、冷凝水收集杯及呼吸機”,協助開展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技術及培訓等。在新冠肺炎的診斷、治療以及病情預判、阻斷傳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他積極組織隊員開展科研工作,向每位科研愛好者講解科研設計、科研方法、提供科研設備及科研指導,開展炎癥因子的檢測研究,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生發展機制,為后續臨床救治提供參考。在他的帶動幫助下,全隊已申請省科技廳項目1項,準備相關論文5篇。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他在休息時間組織大家學習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指南,要求人人掌握并不定期考核。結合疫區工作的經驗、組織醫療隊的高級職稱醫護人員,開展青海省防疫培訓工作,同時借助“青海省干部網絡學院”的開展了針對新冠肺炎的防疫課程培訓工作。
是醫生,更是良師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是青海成立最早的肝膽胰基本診療專科。樊海寧擔任首位科室主任后,確立了常規肝膽胰外科、包蟲病外科、肝膽胰護理、實驗室等四個亞專科建設發展規劃,申報并獲批青海省臨床重點建設專科—肝膽胰外科、器官移植科。各亞專科獨具特色又相互支撐,協同促進省肝膽胰外科建設與發展。目前,肝膽胰外科診療技術和科研能力處于全省的領軍地位,并將“以人為本”放在建設發展核心地位,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切實提高特色專科的技術水平,保證專科醫療服務能力。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以肝膽胰腫瘤診療為主線,以包蟲病規范化診療為特色,開展科室的常規診療工作。這些年,樊海寧帶領團隊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陸續開展了熒光腹腔鏡等新技術,熟練開展腹腔鏡下肝段、半肝切除,腹腔鏡下肝腸、膽腸吻合術,腹腔鏡下胰腺腫物切除術,超聲內鏡下胰腺囊腫-胃內引流術等復雜手術,逐步形成了以腹腔鏡、內鏡為手段,微創、可視、精準為特色的外科新技術,并加快實施開展加速康復外科(ERAS)、肝膽胰精準外科、自體肝移植等先進性的診療技術。
多年的臨床積累和技術研究,也給樊海寧帶來了不小的收獲: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肝膽胰MDT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肝臟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學分會包蟲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青海省醫學會肝膽胰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膽道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肝膽胰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如今,在樊海寧的名字前面,不僅經常出現一連串這樣的頭銜,而且這個榮譽清單還在不斷拉長。
作為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普通外科國家專培基地負責人,樊海寧是同行們眼中思維活躍、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平時所教的許多學生反映,平時從他那里學到的最新理論與應用,都會用到日常的學習和臨床見習中去。自2007年起,樊海寧累計培養了碩士研究生40余人、目前培養在讀博士6人,2名醫師進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
此外,樊海寧帶領的團隊還不遺余力地幫扶玉樹、果洛等高海拔藏區的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包蟲病防治宣傳,以及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療技術培訓工作,累計培訓當地衛生人員400余人次,開展學術培訓40次,大大促進了當地基層醫療機構醫務工作人員診療水平的提高。
不僅如此,他還通過上級醫療單位引進先進診療技術并應用后,完成了省內高級技術人才的儲備,通過示范推廣、幫帶學習等方式逐級向下級醫院推廣應用,逐級培訓學習,建立中間層(州縣級)技術人才團隊,再向下級醫療單位推廣基本的診斷及初步治療技術,通過逐級培訓學習,完成相應的人才儲備,完善人才培養選拔機制,形成青海省包蟲病診療人才資源池,為青海省包蟲病臨床救治人才梯隊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行程七萬公里,守護一方百姓健康
幾年前,初次跟隨公益組織為牧區兒童義診,樊海寧發現當地不少孩子飽受包蟲病的折磨,他敏銳地意識到包蟲病正嚴重威脅著牧區百姓的健康。身為醫者,他絕不能坐視不管,便暗下決心要跟牧區百姓攜手與“蟲魔”抗爭到底。
此后每年,樊海寧都會帶領團隊數次深入農牧區基層,山再高,路再遠都擋不住他為藏族群眾去除病痛的腳步。幾年來,他行程近7萬公里,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足跡遍布三江源大地,篩查包蟲病重點人群5.8萬人,其中兒童約1.8萬人。三江源地區醫療條件簡陋,他不畏風險,在當地開展手術,拯救了無數包蟲病患者。
這些年,樊海寧用愛心和精湛的醫術,譜寫了一曲守護生命的贊歌。樊海寧至今仍然記得,2014年在班瑪縣救治的一位包蟲病小患者。患者是一位14歲的小男孩,父母雙亡,和奶奶相依為命。后來被篩查出患有泡型包蟲病,并且病情嚴重,需要做右半肝切除手術,手術難度非常大。看到在生命邊緣徘徊的年幼男孩和奶奶的無奈痛苦,樊海寧決定在當地極其有限的醫療條件下試試。最終手術非常成功。看到孩子轉危為安,家人和鄉親們都感激涕零,流著眼淚為樊海寧獻上了圣潔的哈達。而那份深情厚誼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對包蟲病救治的堅守。
當他看到許多包蟲病患者家庭貧困,無力承受最佳的治療方案甚至因此失去寶貴的生命時,痛心疾首,立刻著手在青海首次推進包蟲病防治公益診療、精準醫療扶貧項目,先后籌集公益救助資金700余萬元,為貧困患者解除后顧之憂。
勇于開拓創新,用行動詮釋大醫精誠
經過樊海寧的潛心研究,他帶領的青海省包蟲病防治團隊包蟲病外科治療不斷規范。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許多包蟲病終末期患者都難逃厄運,為了將這些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作為青海省臨床包蟲病醫學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他通過整合我省相關單位的學科優勢和特色,以包蟲病預防、診治相關專業隊伍為人員主體,搭建起包蟲病多學科、多專業、深層次的研究平臺。
他勇于開拓、敢于創新。不斷有創新性診療技術、先進的醫療成果應用于臨床。為了解決終末期包蟲病患者手術效果不佳的難題,他大膽將世界上最頂尖的肝移植技術與包蟲病的治療相結合,為終末期包蟲病患者帶來生的希望。他開創的“引進—創新—應用—推廣”的醫療模式為青藏高原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長期以來的包蟲病防治工作,使樊海寧意識到,傳染病防治,病根在如何提高當地百姓的防范意識。于是,在他主持的《包蟲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中,依據包蟲病流行和傳播的規律,以“切斷病原循環鏈”為方針,在我省三江源地區制定了包蟲病綜合防控體系,建立起全省包蟲病防控的專業人才網絡,開展畜牧防控,切斷包蟲傳播途徑,減少動物感染,有效避免人畜間相互感染,同時,開展人群包蟲病防控,建立基層包蟲病患者健康檔案,為包蟲病患者提供便利的臨床救治及出院后的隨診服務。因在青海省包蟲病的綜合防診治方面成績突出,被授予“包蟲病防治特殊貢獻獎”“中國網事感動青海人物”等稱號。
為了讓更多的牧區群眾了解包蟲病,近5年,他主持設計完成3部包蟲病宣教片的制作,配合省衛生計生委拍攝包蟲病防治專題紀錄片《抗擊》,另拍攝完成包蟲病防治題材的MV一部。在果洛州、玉樹州包蟲病高發地區累計舉辦包蟲病防治宣傳教育400余場,對4.5萬余人進行健康宣教,共發放宣傳資料7萬余冊,播放包蟲病防治視頻340余場次。宣教涉及人群從最初的學生、牧民為主體,逐漸擴展到領導干部、僧侶。他用實際行動推動包蟲病防治知識深入人心。
此外,這些年,樊海寧還充分發揮“青海大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青海省優秀專家、青海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青海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的領頭羊作用,通過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國內知名專家指導等方式,不斷優化團隊知識結構和人才梯隊層次,完成了省內高級技術人才的儲備。他還通過示范推廣、幫帶學習等方式逐級向下級醫院推廣應用,逐級培訓學習,建立中間層(州縣級)技術人才團隊,再向下級醫療單位推廣基本的診斷及初步治療技術,通過逐級培訓學習,完成相應的人才儲備。
經過多年努力,樊海寧同志和他的團隊榮獲青海省包蟲病防治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而他本人也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榮膺國際包蟲病大會包蟲病防治特殊貢獻獎、十大“感動青海”網絡典型人物之一、2018年青海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作為一位創新路上的“行者”,樊海寧堅定信念,不畏艱苦,不斷前行,這也讓他收獲滿滿,學術及科研方面碩果累累。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參與編寫專著4部。取得國際先進成果2項、國內領先成果3項,獲批發明專利1項,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青海省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
他說,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拯救一個個原本不該逝去的生命,就是為了不讓“蟲魔”再肆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