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醫科建設契合健康中國戰略、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教育強國戰略要求。新時代建設新醫科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科基礎性;打通學科專業壁壘,強化學科交叉性;順應科技變革趨勢,增強科技融合性;重視人文精神培育,深化醫學人文性;聚焦人類文明進步,突出醫學貢獻性。
[關鍵詞]新時代;新醫科;醫學教育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取得了基本阻斷國內疫情傳播途徑,基本控制國內疫情的成績,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為此,我們要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和基層防控能力建設,推動醫防結合,特別是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生物科技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生存方式帶來顛覆性和變革性影響的背景下,從培養醫療人才的角度,反思新時代如何建設和發展新醫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建設新醫科契合國家發展戰略
新醫科是一個廣義的、相對的、動態的概念,是高等醫學教育順應新時代要求而提出的。建設新醫科既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務健康中國、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教育強國戰略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新醫科建設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與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醫學專業的發展是新醫科建設的重點內容,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基礎工程。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新時代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體人民的健康水平,促進人民健康發展,更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支撐,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部分。新醫科建設以現代科技發展為支持,促進醫學教育體系適應醫學學科發展規律,探索醫教產研融合模式,反映了健康中國戰略對醫學發展及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新醫科建設體現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醫療衛生體系是國家實施創新型發展戰略的重要領域,特別是高科技醫療技術、世界前沿性醫療問題研究、高層次醫療隊伍建設、創新型醫療人才培養都離不開創新型發展戰略的驅動。加強新醫科建設主要體現在:一是理念新,實現從治療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全覆蓋;二是背景新,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撲面而來;三是專業新, 醫工理文融通,對原有醫學專業提出新要求, 發展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醫學新專業。新醫科建設既體現在理念、技術、模式、結構等方面的創新,更需要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導向,促進醫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培養新時代創新型醫科人才。創新是新時代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生命線,建設新醫科是實施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應然選擇,也是創新醫療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新醫科建設是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建設教育強國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醫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醫學學科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在我國推進世界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醫科的建設和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醫學教育、醫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和全球競爭力。新醫科建設作為提高醫學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我國醫療衛生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醫療教育體系的重要選擇。建設新醫科,既是完善新時代我國醫學發展體系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新醫科建設面臨現實困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健康衛生事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群眾對衛生事業有了新需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明確了新任務。因此,中國醫學教育的改革發展既面臨新的機遇,也面臨許多現實困境。
要增強人才培養創新性。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培養模式主要由以五年制為代表的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以及終身醫學教育三大板塊構成。我國醫學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仍然以傳統的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為主的授課模式,教育內容存在著以學科為主的板塊式教學,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有機銜接性,在醫學知識的傳授上缺乏整體性與系統性。
要加強學科專業交叉性。目前,我國的醫學設置強調獨立學科性,在設立臨床醫學外,還設置了口腔醫學、基礎醫學、兒科學、預防醫學、麻醉學、病理學、康復治療學等專業。醫學學科與理科、文科、工科依然存在學科專業壁壘,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性不夠。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及醫學技術的進步,未來醫護人員的知識結構越來越傾向于綜合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醫學院校普遍還未開設多學科交叉課程,在醫學學科專業建設上,我國面臨著醫學與其他學科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性不夠的問題。
要提升新興科技融合性。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生物科技等新興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將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既精通醫學又懂得最新科技的能夠引領時代的卓越醫學人才。尤其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治理過程中,以醫療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在提升診斷準確率,緩解醫務人員不足困境以及減少醫務人員感染疾病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與醫學實踐中,醫學與新興科技的融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要加深醫學教育人文性。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及文化多元化的影響下,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織交互碰撞,社會上出現了思想意識多樣化、價值取向功利化以及科技主義泛化、精神生活物質化等現象。在醫學高等教育教學中出現了醫學人文學科建設滯后等不良傾向,而醫學學生又普遍存在重視專業學習,忽視人文知識儲備;重視職業技能學習,忽視綜合素養培育等現實問題。與此同時,我國醫科教育在培育內容、培育方式、培育隊伍方面的醫學教育人文性均需要進一步加強。
新醫科建設的實踐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對此,我們有必要對疫情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深刻的反思。特別是要從醫學教育、人才培養、醫學研究等方面進行反思,對建設新醫科,更好服務國家戰略,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國家繁榮昌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科基礎性。新醫科建設既強調以理論為導向的基礎醫學研究,也強調以問題為導向的臨床醫學研究。“大醫學”“大健康”的理念需要通過資源整合,搭建“政 產 學 研”多要素于一體,包括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推廣等一體化研究體現在新醫科建設中,優化培養體系、完善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和深化基礎性研究是新醫科建設的必然要求,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醫學教育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促進醫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醫療教育衛生體制的融合,不斷開發創新型醫學科研實踐基地,建立醫學仿真模擬實訓實驗室,強化醫學基礎性研究,強化醫學學科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前沿性。
二要打通學科專業壁壘,強化學科交叉性。醫學教育理應成為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的現代化醫學教育,就必須強調多學科性,醫學是多學科的綜合,不僅是自然科學,而是以科學為基礎和主要原則的科學,實際上涵蓋了很多人文、工學等學科的內容。醫學的發展經歷了農業時代的經驗醫學時代、工業時代的實驗醫學時代,現代社會的現代醫學時代。醫學模式正在從傳統機械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技術(工程)醫學模式”轉變。隨著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融合是新趨勢。而新醫科具有創新性、引領性、交融性、發展性和跨界性,新醫科需要實現從以生物醫學科學為支撐的醫學模式轉向以醫學學科與文、理、工等其他學科交叉為支撐的醫學模式,醫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是現代醫學發展的迫切要求。
三要順應科技變革趨勢,增強科技融合性。新醫科需要培養的是能夠適應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變革時代所需要的醫療人才。在現階段,新醫科建設需要融合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最新科學技術,在實踐教學中引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培訓課程,引入沃森(Watson)系統類似的人工智能的工具對學生進行展示與培訓。結合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科技,要開設智能醫學、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等新興專業,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生物信息分析技術、生物分析技術開設虛擬仿真實驗室。精準醫學是指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為導向,以臨床與基礎結合,建立個人生物信息港,形成疾病資信網絡,以驅動因子為線索科學地分類及診斷疾病,針對驅動因子發展治療手段及設計治療方案,實現基于分子靶向的精準醫學,預防及治愈疾病。精準醫學依賴生物分析技術等核心技術,強調診療的精準性。轉化醫學強調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的臨床應用,轉化為診療技術或者醫藥產品,實現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相互聯系與轉化循環。智能醫學則強調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融入醫療領域,為人們提供智能化、個性化、便捷化及可持續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
四要重視人文精神培育,深化醫學人文性。新醫科強調的是“大醫學”“大健康”觀念,這就對醫學人才的人文素養、創新能力、基礎知識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人文素養關系到未來醫務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影響到國家的醫療水平及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醫學是服務人的健康和生命需求的科學,人文素養的積淀對于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溝通能力、醫德修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醫學人文課程實質是為醫學生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塑造靈魂、提供方向。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精神家園中最核心的部分, 醫學科學精神和醫學人文精神精誠合一是醫學精神的精髓。“醫者仁心”是對醫學人文精神的最佳詮釋。重視人文精神培元,深化醫學人文性就是要培養具備人文精神的醫療人才。深化醫學人文性使醫療從業者不僅應具備深厚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醫學技能, 還要兼備敬畏生命,關愛他人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此次疫情的爆發,我國千千萬萬醫護人員為祖國拼命,成為最美“逆行者”,這種舍己救人、救死扶傷、人間大愛應當成為新醫科醫學人文精神的教育啟蒙。
五要聚焦人類文明進步,突出醫學貢獻性。新醫科以追蹤國際醫學前沿為目標,致力于解決制約醫學發展中的關鍵性科學技術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上升,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越來越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時,新醫科建設需要立足國際醫學研究前沿,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能力,彰顯中國特色,真正為人類醫學事業貢獻新的中國力量。以新醫科建設為契機,中國醫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也需要聚焦人類科技進步,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為目標,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教育體系。同時,突出醫學研究前沿性,不斷提高我國的醫學研究能力、醫學創新能力以及醫學人才培養能力,為全人類的醫學發展事業貢獻中國力量。新醫科建設要瞄準世界醫學前沿、世界醫學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世界醫學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性醫學成果重大突破,加強醫學應用性研究,突出醫學前沿引領技術,為人類醫學發展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AKS009)、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8ZDL2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李鳳林,單位:武漢大學】
原載2021年第3/4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