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五大指標,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經營體系強。”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魏巧說。
然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在鄉村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中高于45歲的占比高達73.12%,這73.12%的農業勞動力有92.65%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顯然,以老齡化、低文化程度勞動力為主的小農經營體系難以支撐農業強國。”魏巧說。
魏巧看到,近年來,隨著國家支農政策的不斷豐富以及力度的不斷加強,一大批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敢創敢干的返鄉大學生或大學生村官進入到農業生產經營、農旅融合經營、農產品電商等鄉村產業,逐漸成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但是,這些新型職業農民中相當部分人以前從事回報較高的非農產業,從事農業規模經營時,他們的投入和風險都比過往職業放大數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大概率會遇上資金斷鏈問題,遇到讓他們傾家蕩產的自然或市場風險。如何培育這些新農人,讓他們真正成長為農業強國的重要人才支柱,是建設農業強國面臨的重要課題。”
強國必先強農,強農必先育才,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培育大量“有文化、愛農村、懂農業、精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魏巧建議,實施新農人支持計劃支撐農業強國。
第一,布局一批農業科技產教融合試點,開展多層次新農人培育計劃。以企業為重要主導、高校為重要支撐,為涉農高校、具備一定規模和條件的農場和農業企業協同開展農業領域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攻關提供綜合性創新平臺,堅持問題導向和產業導向,促進農業領域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對接。聯合展開專項智能農機操作技術、種植技術、養殖技術、智慧農場管理技術、市場營銷等技能培訓,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基于學歷教育的必修選修課程,為社會人員提供非學歷教育的技能培訓并頒發專業資格證書。
第二,探索新農人孵化試點,孵化和儲備未來職業農民。支持具備一定規模和條件的農場以100畝為單元,為愿意成為農場主的新手提供1—3年短期青年農場主職業經理人實習崗位,采取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模式,讓其快速學習現代化農場管理;為愿意成為農機手、無人機飛防手、智能化農場管理人員等一線生產人員的新農人提供3個月至1年短期生產一線操作實習崗位,讓其快速學習現代農場技術與裝備操作。借鑒大學生實習實訓補貼計劃做法,對參與新農人孵化試點的大學生和現代化農場給予補貼。
第三,發放新農人“新手禮包”。為符合條件的新農人,提供產業導師針對性輔導、靈活機動精準培訓機會、一次性就業補貼,以及融資擔保和貸款貼息政策,真正讓新農人感受到農民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為建設農業強國做好支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