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現階段,深入推進中小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應該是特別緊迫的工作,需要頂層設計、系統推進。”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提出,社會與情感能力在促進人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獲得事業成功和人生幸福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是可培養的,但在學校教育中未得到足夠重視,培養體系和路徑也不完善。”對此,他建議深入推進中小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
關于社會與情感能力如何對學生產生影響和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如何培養,戴立益指出,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開展了相關調查,主要結論有:社會與情感能力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教育系統對培養實踐尚未給予足夠重視,針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實踐不系統,教師在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上的專業發展不充分,教育系統對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評價重視度較低。
為此,戴立益建議,第一,政策層面要明確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重要價值和實施要求。應將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納入我國的教育政策話語體系,將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作為落實發展素質教育有關政策的重要內容和抓手。探索制定框架標準,并促進其與戰略、政策計劃和評價實踐掛鉤。具體來說,包括制定中國特色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框架內容,制定不同層次、不同學段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標準。
第二,推進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課程建構:從零散到整體,推進整體融合。包括三條具體路徑,一是以課程綱要為統領,推進社會與情感能力專門課程的實施;二是推進跨學科課程的統整,增強課程的實效性;三是將社會與情感能力融入“五育”學科課程,開發各學科課程教學資源。
第三,促進教師提升,重視職前和在職教師自身能力及教學技能的拓展。首先要為教師自身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其次,針對職前教師培養,改革師范生培養方案,設立社會與情感能力教學技能必修課程;再次,完善教師培訓體系,系統性、專題化培養在職教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教學技能。
第四,深化評價改革,推動社會與情感能力評估融入政策、實踐和評價體系。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發展要成為教育評價各領域改革的重點關切,通過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科學測量與評估來支持最佳教學,促進評價超越工具價值,形成與政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狀態。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