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王陽)“近年來,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聯盟為重要標志的區域高校協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范式,各式各樣的高校戰略聯盟紛紛成立,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徐衛林日前表示。
徐衛林認為,中國高校必須發揮好“教育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的作用,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協同創新,成為引領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激發釋放人才創新動能的開路先鋒。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加快建立支持鼓勵高校聯盟化協同創新發展的支持政策體系,發揮政府居間引導作用,構建政府適度參與、類型豐富的協同創新高校戰略聯盟,更好地發揮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在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高位引領作用。
在徐衛林看來,由于中國高校普遍缺乏聯盟經驗,聯盟的實踐過程中存在“契約執行不力”“內部不穩定”等突出問題,導致合作實效不足影響高校戰略聯盟高質量發展,此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國內高校之間建立戰略聯盟的前期準備不充分;二是高校戰略聯盟與國家重大戰略的互動性不充分;三是中國高校戰略聯盟在協同創新方面存在局限性。
徐衛林表示,構建政府適度參與的協同創新高校戰略聯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高度重視,需要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外交部等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不斷健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打好組合拳,把更多的中國高校戰略聯盟做大、做強,做出中國特色,力爭成為世界一流。他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政府適度參與。協同創新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活動,推動構建協同創新高校戰略聯盟必須先明確的就是政府的參與程度。比如,可以由科技部牽頭成立“集成電路”高校戰略聯盟領導小組,優化“集成電路”高等教育的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提供項目、資金支持,引導聯盟成員集中精力加強半導體基礎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儲備,吸引科研院所、企業深度參與,推動聯盟從“分散”走向“統籌”,促進聯盟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共同推動實現國產芯片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
第二,引導高校戰略聯盟成立實體機構。國家層面應在現有制度基礎上,以國際頂尖高校戰略聯盟合作機制以及國內目前運行效果較好的高校戰略聯盟合作機制為參考,從人才聯培、師資互補、學科共建、科研互助等多方面切入,出臺鼓勵支持國內高校構建戰略聯盟的指導意見,為高校推進戰略聯盟建設提供可循之章,對部分同質型的高校戰略聯盟引導進行優化重組。已有的高校戰略聯盟應該進一步完善聯盟章程,明確共同價值、共同使命、共同愿景,加強共享、共建、共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聯盟創新發展賦能。
第三,引導高校戰略聯盟培育文化共鳴。精心培植好適合聯盟發展的“文化厚土”,促進聯盟主體形成對于共同愿景的價值認同和目標期待。所以,學界還應加強對協同創新高校戰略聯盟建設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聯盟發展愿景相關領域、產業,各政府主體以及意向結盟高校的參與積極性、政策支持、財政支持等,另一方面是研究聯盟的運行機制、伙伴選擇、組織承諾、存續發展與協同演化等。通過研究和實證分析,為聯盟建設提供可行方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