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陽光燦爛,綠草青青。上海來的專家學者們,穿梭在該州的各個學校的校園,或與校長座談,或聽教師們講課,或把真知灼見與教師們分享,或就某個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們頂著驕陽,不怕炎熱天氣,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幫助博州把教育辦得更好。
“新疆博樂市第七中學以文化立校、以文化人來凝聚人心,推進價值和精神追求,終于走出一條自我發展新路。”7月13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市第七中學,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專家譚淑云,看到她公益幫扶的學校這幾年的變化,不禁這樣贊嘆道。
每年暑假,譚淑云和她的團隊——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帶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心懷對教育教學的熱愛,來到新疆各地學校助教。今年暑假,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公益團隊來到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開展為期22天的公益教育幫扶,這是該團隊連續10年來公益幫助博州教育。
今年70歲的譚淑云是原上海建平實驗學校副校長,也是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領隊。2007年,譚淑云組建了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從此每年暑假都會帶著團隊來到新疆,為各地學校提供公益性指導、培訓等服務。
這些年來,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在博州各學校上展示課、作報告、舉辦論壇,幫助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到各所學校調研,把脈問診,指導當地學校走上努力創辦名校之路……
“我是上海安濟教育服務的‘鐵粉’。”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大河沿子鎮第一小學校長陳欣說,“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的無私助教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邊疆教育有了新的理解。服務隊每一位老師都是一束光,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譚淑云老師和團隊幾乎走遍了博州每一所學校。”說起譚淑云,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東梅這樣對記者說道。
2017年,時任博樂市第九中學黨支部書記的羅華,調入剛轉型為普通高中的博樂市第七中學任黨支部書記。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成為羅華迫在眉睫的工作。“面對新的學校,具體該如何轉變?怎樣做才能提高辦學質量,我沒有特別明確的思路。”回憶當時的情景,羅華說,“面對困惑,我聯系上了遠在上海的譚淑云老師,向她請教。”
雖然遠在上海,但譚淑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所學校得有自己的校園文化,校領導和教師要形成共同價值觀,你們學校有鮮明的自身特點,那就做石榴籽文化吧。”
于是,博樂市第七中學校黨支部經過深入研討論證,確立了以“石榴籽”為校園文化象征,倡導“團結、包容、拼搏、奉獻”的校園文化精神。
這期間,譚淑云利用假期,帶領專家團隊專門來為學校做全方位指導。6年間,博樂市第七中學開設石榴籽講堂,組建各類學生社團,評選最美七中人、年度感動校園人物,開設道德講堂……
如今,博樂市第七中學已經成了一所有溫度、有故事、學生喜歡、家長認可的學校,教學質量一年一個新臺階。
“助教時間是有限的,怎樣為當地培養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變輸血為造血,才是提升邊疆教育辦學質量的關鍵。”譚淑云說。
2015年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在博州啟動了“安濟百名骨干教師”的公益培訓計劃,4年時間共培訓了博州20余名骨干校長和80多名骨干教師。
“正是因為有這種‘幫助別人的同時就是成就自己’的共識,該團隊的隊員們年復一年地堅持無償助教不停歇!隊員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只要條件允許,就會一直助教下去。”談起助教團隊,譚淑云自豪地說。
如今,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不僅利用假期到博州來開展助教活動,而且在博州當地建立起了一支成熟的“永不離開”教育助教團隊。助教活動中,博州當地的優秀校長及骨干教師作為上海安濟服務隊成員參與“安濟校長論壇”“學科教學論壇”等公益助教活動,和上海專家一起為博州各學校領導和教師答疑解惑。
譚淑云說:“我們在博州培養的這支‘安濟教育服務隊’,隨時可以去博州各地做交流培訓,帶動全州校長和教師隊伍成長。”
“上海安濟教育服務隊的老師們對邊疆教育的熱愛和關心幫助,深深地感染著我們,他們對教育的情懷對年輕教師影響特別大。”李東梅說,“十年如一日做公益,他們為博州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蔣夫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