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前幾天下大雨現在瓜田里積水比較多,一定要及時把積水排干,減輕澇害對佛手瓜苗生長的影響!”7月初,連續大雨導致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今村的佛手瓜苗“元氣大傷”,佛手瓜苗種植戶趕忙向廣西大學農學院教師、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唐小付求助,7月6日,唐小付立刻帶領該院博士暑期社會實踐團頂著烈日進村下地,為當地佛手瓜苗種植戶送技上門,解決難題。
佛手瓜苗作為南寧人餐桌上的常客,其經濟價值不言而喻。但南寧的夏季天氣多變,常常暴雨過后又烈日當頭,這給佛手瓜苗的種植帶來不少難題。古今村近幾年大力發展佛手瓜苗種植,大片的佛手瓜田青翠欲滴、長勢喜人,是村民增收的主要保障。在這背后,離不開農戶精品化種植,更與唐小付多年來堅持送“技”上門的努力密不可分。
古寨瑤族鄉地處南寧市馬山縣東部大石山區,土地資源匱乏,土壤干旱貧瘠,常年來由于缺乏技術和人才,當地一直無法找到合適發展的農作物和種植產業,導致農民增收途徑十分有限。
2020年起,以唐小付為主的廣西大學農學院科技服務團開始到古寨瑤族鄉進行幫扶,經過實地調查和研究后,團隊認為佛手瓜苗是非常適合當地種植,也是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的作物。然而,古寨瑤族鄉古今村的佛手瓜苗種植起步晚,2018年前后才開始種植,直至2019年左右全村也僅有6戶人家種植佛手瓜苗,想要村民認同并加入這個產業,必須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種植效益。
3年多來,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唐小付堅持到古寨鄉推廣佛手瓜苗種植、開展技術培訓,在品種選擇、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銷售渠道等關鍵環節為村民提供全程技術服務。只要農戶有需要,唐小付就會立即趕到當地,提供幫助。
除了讓農技專家下鄉,廣西大學還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幫助馬山縣佛手瓜苗產業的穩步發展。2022年,廣西大學聯合馬山縣英味種植專業合作社,向南寧市科學技術局申請了“古寨瑤族鄉佛手瓜苗產業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并獲得南寧市科學技術局20萬元的科技經費支持,項目不僅有利于解決馬山縣佛手瓜苗種植技術難題,也為佛手瓜苗產業的高速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廣西大學農學院博士團暑期社會實踐隊此次下鄉就是產學研結合的幫扶活動之一,實踐隊成員王海說:“這次社會實踐使我對農業農村的發展有了更深層次了解與認識,堅定了我扎根基層的信念,立志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
目前,古今村村民自發種植佛手瓜面積達到300多畝,整村增收60多萬元。目前僅古寨瑤族鄉的佛手瓜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輻射帶動古零鎮等鄉鎮發展佛手瓜苗近1000畝,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古今村村民藍日祿表示,在唐小付的幫助下,古寨鄉種植佛手瓜苗產業已形成規模,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高校人才能夠下到基層。
“我們通過科技助力馬山佛手瓜苗產業的發展,在古寨瑤族鄉建立1個200畝的佛手瓜苗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佛手瓜苗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2000畝以上,畝產2250公斤以上,比常規管理增產10%以上。”唐小付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牛雯莉 賈琦艷)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