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快建設教育強國”。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奠基工程,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創新必須解決好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
一、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指導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重要特征,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在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高質量人才與拔尖創新人才。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解決新時代人的現代化問題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體系基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充分認識我國在人才方面的不足與差距。高水平人力資本總體規模不足,人才結構不夠合理,高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前沿科技人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西方對我國“卡脖子”、進行人才圍堵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需要我們加快人才培養的戰略布局,前瞻性制定并實施新時代助力我國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人才戰略規劃。一方面要努力建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文化氛圍與制度體系,“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扎根中國大地,依靠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既做好引導與教育青少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這篇大文章,引導教育青少年學生繼承紅色基因,追求高尚境界,樹立家國情懷,具備責任擔當,爭做復興棟梁;又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建設支撐創新人才培養的創新文化體系,促進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文化、學校文化、課堂文化建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性、戰略性人才支撐。
二、系統優化教育結構體系,努力建設“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覆蓋全民的終身教育體系
當前我國的教育結構體系具有典型的金字塔形特征,或者稱之為多錐體結構,即接受高層次高等教育的人員在人才培養存量中比重偏小。同時,隨著深度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我國由人口紅利期快速轉入人口負擔期。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持續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但目前整個教育結構體系離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需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建設好“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的覆蓋全民的終身教育體系。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面臨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兩個重大戰略目標。過去建立起來的面向建設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所需人才的教育體系與人才培養制度已不再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我們要吸取西方制造業空心化的教訓,繼續為保持世界工廠、具有世界上最全面產業鏈的制造強國地位培養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高人才培養規格,為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人才支撐。這需要在現有的教育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之上,疊加、融合、創新一個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育體系結構與人才培養制度體系。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今后我們的教育體系建設將要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是面向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擴大高層次人才招生規模,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梯形教育結構乃至目字形高等教育結構,逐步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適度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適度擴大頂尖大學的招生規模,培養更多的高質量高端人才,發揮好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二是面向建設智能制造強國,構建職普融通、靈活多元的高質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努力實現職業教育的升級、賦能與迭代發展,全面推進職普融通,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三是積極應對未來社會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貫徹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理念,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以職業培訓與社會教育、老年教育為核心的學校后教育體系,建設好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三、把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礎工程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核心要義與根本目的是培養高質量人才,是保障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礎。
一是要全面布局大中小幼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和“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等重要論斷。當前,在中國式現代化與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要求下,與改革開放初期時一樣,我們又進入一個人力資本開發的關鍵歷史階段。高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前沿科技人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一個重大問題,亟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盡快解決“卡脖子”領域科技人才培養與國家急需戰略方向上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基礎教育的作用,注重實施英才教育與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社會、學校與課堂文化氛圍;加強協同育人,建設家庭、學校、社會、政府、企業協同育人機制;反映世界科學前沿,改革課程與教材,加強跨學科人才培養;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打造一支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全社會都要重視科普教育,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
二是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置于人才培養中的核心、首要、引領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調研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廣大青年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以“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突破口,引導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加強偉大建黨精神教育。
三是要建設中國特色實踐性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長期以來,教育與實踐相脫離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校與社會相疏離、青年學生缺乏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等問題。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應致力于發展建設中國特色實踐性人才培養體系,把青少年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相結合,與“四個偉大”相結合,引導青年學生在理論聯系實踐的過程中建立信仰,增長才干,守正創新。
四是以胸懷天下的格局深入探索“跨文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努力為人類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為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參與全球治理、開展對外交流的發展需要,要從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視野大胸懷出發,以胸懷天下的格局探索“跨文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拓展與世界各國在教育領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鑒,培養大批具有卓越全球視野與世界眼光、良好“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四、以教育數字化轉型為契機,把數字化提升到本體論和方法論層面指導建設新時代新型教育體系
人類社會正進入數字文明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科學技術的井噴式、疊加式快速發展。正如蒸汽機革命、電動機革命與計算機革命一樣,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一個科學技術發展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新時代。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智能機器革命以及數字化技術的體系化發展,正在不斷加快人類社會發展速度,快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社會活動方式,形成人類活動新的物質、技術結構的基礎。現代科學賴以建立的主客二分、人與非人的二元論世界觀將被打破,算法成為解釋和認識人與世界的基本法則和思維方式。數字文明時代新型的哲學觀、科學觀、知識觀、發展觀也將深深影響世界范圍內的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在數字文明時代,哪一個國家占據了世界教育數字化的前沿領域與制高點,哪一個國家就會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就會摘得這個時代人類教育皇冠上的明珠。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正視數字文明時代世界觀與方法論的變化,正視萬物互聯條件下教育與學習實踐的變化,關注數字文明時代的教育體系與教育改革問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體系化的數字化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等不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工具,而且已經成為包括教育在內的人類社會活動結構的內在技術與物質基礎,我們必須把數字化提升到本體論和方法論層面來指導建設新時代新型教育體系。必須站在數字技術變革的前沿,以守正創新、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的精神,全面深入前瞻性布局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把數字文明時代數字技術的體系化發展及其對于社會結構、經濟結構、人類活動結構的深遠影響及時反映到教育結構體系的變革之中。我們只有全面擁抱數字技術,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在體系化數字技術不斷變革發展的基礎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才能夠建設好教育強國。
(劉復興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民教育》2023年第1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