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是事關未來的戰略工程、鑄魂育人的基礎工程。為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要求,我們設置了“教材建設筆談”專欄,旨在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教材建設取得的經驗和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一起來看專家的觀點——?
王小明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副教授
教材是達成育人目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依托。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的。依托高質量的教材進行有效學習,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開發高質量的教材對于育人目標的達成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就顯得至關重要。教材開發要想實現其育人使命,就必須秉持學生學習的立場,這一立場應當在教材的功能定位、教材開發的過程以及教材內容的呈現上均有所體現。
一、教材應作為“學之材”來開發
教材為誰開發、為誰服務?這一有關教材功能定位的問題需要在教材開發之前予以明確。關于這一問題目前有兩種觀點:教材是為教師開發的,供教師教學用的材料,是“教之材”;教材是為學生開發的,服務于學生學習的,是“學之材”。這兩種教材功能定位體現的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會對教材的開發產生不同影響。“教之材”的教材定位,會將教材開發的重點放在教師應當教什么、如何教等問題上;“學之材”的教材定位,會將教材開發的重點聚焦在學生應當學什么、如何學等問題上。教材要想完成育人目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無異于南轅北轍。即使教材作為“教之材”開發,由于教師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因而教學所用的材料最終也要服務于促進學生學習這一目的,“教之材”最后還應當歸結為“學之材”。
二、教材開發過程應注意克服專家盲點效應
教材的開發通常由相關學科的專家主要承擔。學科專家擁有的豐富專業知識,能讓他們輕松高效地完成專業任務。但豐富的專業知識也會給專家的表現帶來一些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就是專家在看待其專業領域的問題時,通常難以采取初學者的視角,尤其是難以看到初學者學習相關學科內容時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種現象被稱為“專家盲點效應”。就教材開發而言,專家盲點效應雖然無損于教材內容的正確性以及教材所體現的學科邏輯,但會有損教材的學習邏輯,突出體現就是學科專家編寫出的內容正確、邏輯嚴密的教材,學生學起來會感到吃力和“燒腦”,不經教師的點撥、指導乃至詳細教學,僅憑學生一己之力通常很難學懂教材。這會導致教材難以充分發揮“學之材”功能。教材開發過程中要避免專家盲點效應,除了學科專家要學會從初學者的立場來安排教材內容的選擇、呈現與組織外,吸納有實際教學經驗的教師參與教材開發也很有必要。此外,教材開發不能止步于教材編寫的完成和教材的出版,從教師與學生處收集教材使用時遇到的問題與困難、收集學生學習教材時的感受與體驗,是教材開發團隊進一步了解教材使用情況、站穩學生學習立場的很好途徑。最后,建立和完善教材使用效果的反饋機制,也是規避教材開發中專家盲點效應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教材的內容呈現要注重為學生學習提供有效支持
教材開發不只要考慮給學生呈現什么內容,還應當重點考慮如何引發學生對呈現內容的學習,為此,做到以下兩點尤為重要。首先,教材內容的呈現應明確地將學生的注意引向要學習的內容。雖然“吸引學生注意”的表述在教學和教材編寫實踐中常被提及,但這一表述隱含一個重要缺陷,就是過分看重對注意的吸引而忽視了注意的對象,由此很容易導致的一種情況是,學生的注意被吸引了但注意指向的對象卻不是我們期望他們學習的內容,如呈現教材內容時出于引起學生興趣的考量而使用了有趣但與學習無關的圖片或文字,表面看來學生的注意被吸引了,但實際效果卻是分散了學生對應該注意內容的注意。呈現教材內容時要實現對學生注意的正確引導,就需要在開發教材時將注意的對象補充完整并確保其與學生學習的關聯性。其次,教材內容的呈現要注重引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思考。俗話說,“讀書不想,隔靴搔癢”,學生對教材呈現內容的琢磨、思考活動,是其汲取教材內容、轉化為核心素養的關鍵,但這種關鍵活動并非每位學生都能主動進行,因此,在呈現教材內容時就要考慮好如何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采用提問、旁批等形式,針對教材中的特定內容設置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活動,確保學生能進行深度學習。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