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對高等教育、科學技術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其中,高等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位一體”戰略的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實現“四個面向”重任的戰略力量。
在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發展時代,服務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高等教育必須回答好“引領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時代命題,必須聚焦“四個面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跳出“自己出題自己解”的圈子,從“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該干什么、要干什么”轉變,多層次解決供需對位問題,推動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有組織科研和育人,切實承擔起自身的歷史使命。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全要素驅動的方式,構建起高校、地方、產業、人才多方共生、共興、共強、共發展的創新生態格局。
推進專業布局優化調整。高校要結合自身稟賦,按照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調整專業結構,打造各具特色的一流學科和專業。特別是要圍繞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更好服務于新型工業化發展,助力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同時要持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以專業“上新”帶動人才培養升級,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面向產業持續輸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師。
發揮平臺育人建制優勢。建設高水平研究平臺、新型研發機構,不僅能為高校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創造條件,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從全球成熟經驗看,高水平研究平臺既能產出大量的原始創新成果,也能在持續投入下同時產生滿足社會所需的產品,并在此過程中錘煉隊伍、培養人才。要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和真實需求為牽引,充分發揮研究院、未來產業園的社會服務功能,高效匹配政策、技術、市場資源,構建與項目實施相適應的組織管理方式,實現核心關鍵技術的自立自強、基礎拔尖人才的梯隊培養、先進產業的全球引領。
提升創新成果轉化效率。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產業發展實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以更具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和攻關方式,在企業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間筑路搭橋、撮合孵化,從源頭上打通從實驗室到工廠車間的梗阻。將市場導向作為打造高校特色、促進分類發展的“指揮棒”,不斷完善高等教育多元投入體系,讓社會資源成為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發展的有力支撐,使成果轉化效率成為衡量高校特色化發展的重要指標。
深化產教融合協同創新。要立足國家所需、產業所趨、高校所能,真正形成從企業需求、行業痛點出發,高校全過程參與的產教系統融合模式。探索“高校+政府+領軍企業”的多元協同機制,充分發揮領軍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出題人、閱卷人作用,讓高校在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過程中產出真成果,提升卓越人才培養能力。將高校的學科建設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勢能,培養一批能夠從事技術創新工作的中堅力量,以持續的科技創新供給支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形成激勵有效的產教融合創新生態。
全面加強創新資金支持。高等教育在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離不開地方在資源配置上的助力與配合。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高校要與所在地方加強資源配置上的協同配合,聯動資金鏈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針對科技成果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創建全生命周期投融資服務體系,優化完善創新投資體系,加大各類科技創新資金對高校科技創新的支持配套力度,以更大的金融活水澆灌科技創新,才能更好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奔赴。
【作者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原載2023年第24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