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飛速發展開啟了數字化時代,也給基礎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當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需求,數字化教育開始引領教育變革潮流的今天,如何利用數字化賦能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如何通過數字化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進而促進教育公平?在2024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數字變革對基礎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平行會議上,專家學者們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熱烈討論。
數字教育不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會上,“教育數字化已成趨勢”成為嘉賓發言的關鍵主題。
從經濟上看,塞拉利昂基礎和高中教育部部長康拉德·薩基認為,如今全球經濟是快速變化的、技術驅動的,數字教育可以把傳統教育方式和全球經濟鏈接起來,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才,在這一過程中,教育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
“我們的教育部門將基礎教育數字化作為優先事項,我們會更多地利用數據和技術支持教育改進。”康拉德·薩基說。
從教育對象看,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郁云峰提到,“00后”“10后”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網絡天然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先進技術,開展公平、包容、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大勢所向。“數字教育不再是選修課,而是必修課”。
智能化成為數字教育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審辨思維。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的內容或學習人工智能的應用方案,將助力學生應用人工智能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說。
在教育數字化的當下,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引起了廣泛關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柯清超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有表層影響和深層影響兩方面。為學生學習提供新型學習交互環境和智能學伴、個性化學習升級,為教師教學提供即時性教育內容生成、人機協同教學設計,都屬于表層影響。而深層影響則意味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教育理念、教育評價機制、教育內容等方面的變革。
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發展智能教育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介紹,香港智能教育發展從培養人工智能相關的教師隊伍、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應用等方面發力。目前,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涵蓋范疇包括人工智能的發展、規劃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應用、人工智能工具在不同科目的應用。優質教育基金撥備5億元推行“電子配套計劃”,持續大力推動中小學STEM教育,普及科創學習,營造科學及創新科技的學習氛圍。
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任重道遠
數字化轉型中,教育將如何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局長季小峰從吳江區集團化辦學的實踐出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構建‘同步課堂’共享型范式。利用‘同步課堂’設備優勢,打造集團同步“協同備課—協同教學—協同研討”的循環課堂模式,開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輔助批改與教學、個性化學習、語言學習和趣味化學習等,推動集團校之間教學方式的變革,逐漸建構技術支撐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季小峰說。
“此外,還可以開展‘共創聯盟’云課堂教學。建立多校共創聯盟,共同開展課程設計與云課堂教學以及引入優質場館資源的館校聯動課程。”他補充道。
在教育數字化的進程中,讓數字化賦予學校教育新的溫度是與會嘉賓的共同期許。
在西北師范大學教授郭紹青看來,從這個角度切入,會對數字資源的建設有新的認識。無論是知識類、工具類,還是虛擬交互類、智能虛擬類數字教育資源,包括混合型數字教材建設,都要在建設過程中充分關注以傳遞知識為主要功能,著眼于資源的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張赟芳)
【嘉賓觀點】
積極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基礎教育的挑戰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 柯清超
人工智能開創了教育的新紀元,重新塑造了知識、學習、人機協作和教育的邊界,形成人機教育命運共同體,催生新型教育文明。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迅速響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挑戰,標志著我國在積極應對AI浪潮中邁出了堅實一步。今后,積極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基礎教育的挑戰,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研發適用于基礎教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大對人工智能數據、模型、算力基礎設施的研發投入力度;加快推進有中國特色場景和數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自主研發進程;逐步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教研等方面的應用。
提升師生的人工智能相關素養。著手點有:師生對生成式智能技術的認識與正確應用;師生與AI對話的信息檢索、甄別與整合能力;教師利用生成式工具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評估、教學反思與改進的意識;教師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智能工具的技能。
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礎教育應用新模式。鼓勵教師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教學備課、提供教學支架、輔助作業設計與評估;鼓勵高學段學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協作學習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